范瑞娟 - 个人简介
范瑞娟,越剧小生。别名范竹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诞辰:1924年1月6日,农历癸亥年十二月初一日。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了100多个角色。擅演正直、敦厚、英武一类人物。1988年和199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和《余音袅袅绕梁来》各3集。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暧、《祥林嫂》中的贺老六。学生和传人有陈琦、邵文娟、史济华、韩婷婷、章瑞虹、江瑶、方雪雯、吴凤花和张志明、张惠忠、韩林根等。出版的书籍有: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选集》、1989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表演艺术》、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选集》。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范瑞娟 - 艺术历程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翌年春,随班到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20世纪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的配合,创造了[弦下腔]。1946年5月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将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同年夏,和越剧十姐妹一起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是年7月进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50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周扬等中央领导和首都不少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51年8月1日,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1955年赴民主德国、苏联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次年北京越剧团撤销,仍回归上海越剧院。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文化大革命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港献演。1988年赴美国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同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携带《打金枝》等节目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演出。1991年,上海电视台为其杰作的片断拍摄成3集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1993年,在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范瑞娟 - 艺术特色
范瑞娟的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唱腔在继承男班[正调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调和润腔处理,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被称“范派”。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范瑞娟戏路极宽,既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她把梁山伯演活了
范瑞娟 - 艺术人生
活“梁山伯”
戏剧最明显的特征是演员扮演角色;优秀的演员能把角色演成“活人”。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是广大越剧观众非常喜爱的著名演员之一。她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创造过许多各具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无不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梁祝》一剧中,她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这一典型形象,饮誉国内外,荣获一九五二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表演一等奖。一九五三年,这出戏被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范瑞娟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翌年该片又获得第八届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这些奖项充分反映了范瑞娟创造梁山伯这一人物形象的卓越成就。在越剧界,为观众称道“活梁山伯”者便是范瑞娟。报刊上曾报道过杭州观众直呼范瑞娟为梁山伯的生动故事。这是观众对演员创造角色的高度评价。确实,广大观众与演员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梁山伯。可是,谁都有一个思想上认为最理想的梁山伯。不然,观众看了众多演员扮演的梁山伯,为什么唯独称赞范瑞娟为“活梁山伯”呢?可见,一个优秀的、有创造性的演员,只有当她(他)塑造出人人心中所有,又是人人难以名状的人物形象,并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时,才能说明演员对角色的创造是成功的。
范瑞娟在二度创造中,从表演到唱腔都有效地体现并丰富了文学形象。表演上,范瑞娟是在女性所固有的局限性中发挥了她的创造性。她发声宽厚,姿态粗壮,表演既文雅潇洒,又刚劲豪放,富有男性的气派。演出时,她注重带戏上场,设身处地的从人物出发,时时处处均以梁山伯自居,范瑞娟的表演是非常讲究分寸感的。她在总结《梁祝·回十八》的表演时谈到:过去她曾试用过在起唱[倒板]‘祝家庄上访英台’后再上场的表演处理,后来经过推敲,觉得唱[倒板]出场的表演,情绪太激烈,紧张有余,欢悦不足,不适合表达梁山伯当时的复杂心情,于是改为在幕内起唱[小导板],唱完半句‘祝家庄上——’后,在小腔余音中急步上场,右手洒扇,左手撩袍,在小锣声中一个蹬步亮相,然后接唱[清板],深情地唱下半句‘——访英台’,这个‘台’字要像发笑似地唱出来。这样,既有一定的上场气势,又能更确切地表现出梁山伯兴奋匆忙地赶往祝家庄时的那种步履轻松、动作敏捷以及发自内心的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而不显得剑拔弩张……由此可见,范瑞娟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在掌握表演分寸上是十分细致周详的,力求恰如其分,但又实似其人。范派唱腔别具风格,自成一家,具有朴实浑厚、华彩流畅、委婉动听、声情并茂、韵味醇厚等特色。她的演唱始终是从人物出发,致力于深入开掘,以直抒人物的心声。通过《思祝》、《回十八》、《楼台会》、《山伯临终》等重要唱段,范瑞娟把梁山伯对待祝英台的各种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都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其中《山伯临终》这一唱段,为了更恰当地表现梁山伯在病榻上接到英台托梁母带来的书信和青丝后的感情,她不拘泥亦不满足于传统的唱腔和表演方法,努力创新,在琴师周宝才默契配合下,终于创造了[弦下调]。演唱时,她神贯其中,以字行腔,以腔传情,充分地表现了梁山伯此时愁思、柔情、哀怨、悲愤等百感交集的心情,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所以,范瑞娟演的梁山伯,确乎神形毕肖,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她的演技精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因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梁山伯”。
成功经验
范瑞娟之所以能在越剧演员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靠着自己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努力拚搏,崇尚艺德而得来的。
第一,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她从学艺开始,就养成勤学苦练的良好习惯,“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哼着唱腔,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起床后就去练功、吊嗓子。”作为演员,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勤学苦练也许完全可以办到,但要持之以恒,天天如此那就非常不容易了。这要有一定的毅力和强烈的进取心。范瑞娟在艺术生涯中深切地体会到“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及“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一简单的道理。为了使女小生的唱腔与花旦的唱腔有明显的区别,她曾刻意追求在唱腔、唱法、发声、吐字上更具有男性化的特点,为此特意买了一只甏,口对着甏练发声,以努力改变自己的嗓音,终于取得了发声宏亮、运气宽广、咬字硬朗的可喜成就。
第二,对事业的专注和迷恋,是所有在艺术上有成就者的共同特征。演员这一事业,就是要学会创造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本领。范瑞娟扮演角色,从不挑挑拣拣,即使扮只过个场、行个礼的所谓“拜堂小生”,也同样郑重其事。每次演出,她经常是第一个去化妆。难怪有人说她是“寿头”。因为她觉得要演好戏,化妆也是一次学习和锻炼。她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着坎坷的道路去攀登艺术事业的高峰。这样的“寿头”,比起那些志大才疏,好高骛远,主角演不来,配角胡乱演的“聪明人”来,我看就要高明得多!
第三,会、精、通、化,循序渐进。范瑞娟成功地塑造了梁山伯的典型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会、精、通、化,循序渐进,不断加工提高,才逐渐达到完美境地的。她从十一岁进龙凤舞台学艺,就学演《梁祝》中的《访祝》和《楼台会》,在师承的基础上,善于学习同行们的长处,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看戏、“偷戏”,于是技艺大进。一九四四年,她又与袁雪芬重排经过整理加工的《梁祝哀史》,更有了新的创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初创动人心弦的[弦下调],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色。范瑞娟的表演艺术,从师承模仿到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其间有一个相当长的磨练过程,终于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和同行的称道。但是,她并没有陶醉于掌声之中,而是本着艺无止境、精益求精的精神,继续开拓创新,直到一九六三年还对早已脍炙人口的范派唱段《山伯临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提高,使之成为当前广为流传的完整唱段。这种为了演活一个角色而不惜花费如此巨大心血的孜孜以求精神,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真可谓几十年“磨”一出戏啊!
历年演出《梁祝》剧目及获奖
l、1935年《访祝·楼台会》
2、1936年《梁祝哀史》(上下本)
3、1942年至1943年《梁祝》(连本)
4、1944年《梁祝哀史》(新本)
5、1947年一1948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6、1949年《楼台会》(戏曲电影艺术片)
7、1951年-1966年《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新整理改编本)1952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表演一等奖
8、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色戏曲电影艺术片)1954年获第八届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获中央文化部荣誉金质奖
9、1979年以后《梁山伯与祝英台》10、198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色戏曲电视连续剧)1986年获全国优秀戏曲电视片奖
范瑞娟与中华文化传播
越剧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范瑞娟突破了以男才女帽和儿女情长为主调的格局,饰演了诸多的关于国家、气节的戏曲,其中如还我山河的《双烈记》、控诉社会现实的《祥林嫂》等即为典型,在晚年还把表现陆游的《沈园绝唱》搬上舞台。范瑞娟的表现艺术赢得无数国外观众的喜爱,在苏联一位演员谨跪到地,双手抱胸而折服,在美国卓别林夫妇更是夸张地夸赞她的艺术表现力。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用越剧梁祝招待各国代表,周恩来总理出访外国,还多次电传其演出。范瑞娟把表现中华文明传统美带给了世界。她曾经到10多个国家讲学,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讲学时,她多次拒绝了报酬,她说她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来的!在旧金山她告诫年轻人说“黄金有价而艺术无价”,以此谢绝报酬。她平生爱竹,她也如竹般虚心,对于美国人的称赞,她说:中国有300多个剧种,她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她的靴子功底强劲,在年过七旬,还在舞台上踢起一个长袍,保持了数分钟而不动。她演出过100多部的戏曲,真是罕见。新中国中央政府多次给她颁发了勋章和奖章,是极高的荣誉。
范瑞娟 - 个人轶事
以茶护嗓音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出身茶乡--浙江嵊县,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爱喝茶,11岁从艺学越剧表演,易患咽喉炎,她更是以茶作为护嗓、治疗慢性咽喉炎的良药。常年不间断,体会颇深,她说:“饮茶好处很多,对于戏曲艺术工作者来说,更有利于保护嗓音。其它几位老演员如傅全香、吕瑞英等也都有饮茶润喉的习惯。”范瑞娟长期坚持饮茶,不仅嗓音好,而且眼睛也好,身轻体健。因而她曾用一句话来概括饮茶健身的体会:“明目清音见茶功”。范瑞娟饮茶方法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设计的,她的胃曾动过大手术,冲饮绿茶时常加些冰糖,她认为这样既可增加热量,中和茶性,又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润喉作用。
范瑞娟 - 个人资料
艺术成就:1935年进“龙凤戏社”学艺,工小生,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越剧[1] 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曾任职务:1950年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1951年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范瑞娟 - 艺术生涯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6年春随班到杭州、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20世纪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她参加雪声剧团,与袁雪芬合演。在演《梁祝哀史》“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的配合,创造了[弦下腔]。
1946年5月在《祥林嫂》剧中扮演牛少爷。
1947夏和“越剧十姐妹”一起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暂离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联袂,同组东山越艺社。
1947年夏,和“越剧十姐妹”一起参加了联合义演《山河恋》。
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银幕时,她在该剧中一饰两角,扮演牛少爷和祥林。
1948年秋,与袁雪芬合作演出于大上海戏院,演出了田汉编剧的《珊瑚引》等剧目。
1949年春,与傅全香重组东山越艺社。
1949年7月进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主演了《李闯王》、《梁祝哀史》、《万户更新》等戏。
1950年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1950年率团进京,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周扬等中央领导和首都不少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并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1年8月1日,进华东戏曲研究院,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并任副团长,兼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参与组织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工作。
1951年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与傅全香、袁雪芬等合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与袁雪芬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
1953年冬,与袁雪芬等演出了《西厢记》,饰张珙,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夏,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期间,奉周总理电召赴日内瓦会见了世界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
1955年赴民主德国、苏联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
1956年凭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成立北京越剧团。
1961年北京越剧团撤销,仍回归上海越剧院。排演了《忠王李秀成》、《绣襦记》等剧目。
文化大革命后,重排《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并数次赴香港献演。
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1988年赴美国 芝加哥贝尔实验室讲学。
1988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3集。
1989年随出访团去美国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89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0年1月与吕瑞英、张桂凤等参加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携带《打金枝》等节目赴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演出。
1991年上海电视台为其杰作的片断拍摄成3集电视片《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3年上海电视台摄制的电视片《沈园绝唱》中扮演陆游一角。
1997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展示范派艺术的电视片《余音袅袅绕梁来》3集。
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选集》。
范瑞娟 - 代表作品
在6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共扮演了100多个角色
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郭暧(以上4 剧均被上海电视台及无锡电视台摄制成电视剧播映)、《祥林嫂》中的贺老六等。
其主演的《西厢记》、《白蛇传》、《打金枝》、《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优秀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盛名。
范瑞娟 - 流派传人
学生和传人有陈琦、江瑶、邵文娟、史济华、韩婷婷、章瑞虹、韩婷婷、方雪雯、吴凤花(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和张志明、张惠忠、韩林根、孟科娟(杭州黄龙越剧团)、陈雪萍(杭州越剧院)等,其中以方雪雯[3]、吴凤花[4]最具代表性。
范瑞娟 - 影音选集
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选集》
1989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表演艺术》
1999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越剧艺术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选集》
范瑞娟 - 活动年表
1941年7月29日,农历辛巳年闰六月初六日: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举行——7月29日至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参与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贾灵凤、袁雪芬、马樟花、徐玉兰、赵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艳芳等演员。
1944年5月11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举行——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李艳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贾灵凤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陈琳与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镯》;王杏花、竺素娥的《贩马记》;施银花、屠杏花的《化缘认妻》;余彩琴、张桂莲、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吴小楼的《明末遗恨》。
1944年9月28日,农历甲申年八月十二日:袁雪芬、范瑞娟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度合作演出——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九星大戏院登台,使用雪声剧团之名,首演《雁南归》。
1945年1月29日,农历甲申年十二月十六日:袁雪芬、范瑞娟首次合演《梁祝哀史》——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出《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弦下腔〕。
1945年12月24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全沪越剧大会串举行——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筱丹桂、徐玉兰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会》;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血》;姚水娟、张桂莲的《血溅洞房》;傅全香、张湘卿的《送凤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红的《两代儿女》;尹树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楼的《御笔楼》等。
1947年7月29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
1948年9月18日,农历戊子年八月十六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 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其没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并在演出广告上写着 “豪门斗富,针讽现状”。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引起沪上兄弟剧种的重视。
1948年9月18日,农历戊子年八月十六日:越剧电影《祥林嫂》首映,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50年6月30日,农历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成立,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成立大会,选举范瑞娟为主席、徐玉兰为副主席。
1951年8月1日,农历辛卯年六月廿九日:东山越艺社大部分成员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东山越艺社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大部分成员,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
1953年10月,农历癸巳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拍,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中国越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1956年10月19日,农历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重编后的《祥林嫂》——上海越剧院一团由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金艳芳、张桂凤等主演的《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鲁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编
1957年4月,农历丁酉年:越剧电影获1949-1955优秀影片奖——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
1949-1955优秀影片奖,袁雪芬、范瑞娟获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农历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上海越剧院一团携带《梅花魂》、《打金枝》、《穆桂英》等剧,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要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吴小楼、吕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剧院演员赴川学习川剧。由上海越剧院领导人胡野檎、吴琛带队,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吕瑞英、陈少春、史济华、朱东韵等演员,去四川学习川剧艺术,共学习了《李亚仙》等4出大戏,及《评雪辨踪》等25出小戏、折子戏和40余套基本功,历时46天。
1960年4月20日,农历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农历庚子年四月十二日:北京越剧团成立。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改建成北京越剧团。
1960年7月22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开幕。这次会议是“文代会”与各协会的代表大会穿插进行。上海越剧院的袁雪芬、吴琛、徐玉兰、王文娟、顾振遐、苏石风,合作越剧团的戚雅仙和北京越剧团的范瑞娟、傅全香,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陶雄、童芷苓、李玉茹、王燮元、马科、梁斌等出席。中国剧协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当选名单:副主席:周信芳;常务理事:马彦祥;书记处书记:马彦祥。
1961年1月18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剧团调回上海。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北京越剧团,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调回上海,仍属上海越剧院原编制(一团)。
1964年3月15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现代小戏招待朝鲜贵宾——由上海警备区主办,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现代小戏《柜台》(丁赛君、金采风主演)和《打金枝》(范瑞娟、张桂凤等主演),在锦江小礼堂招待朝鲜贵宾。
1964年7月15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不准出生的人》——上海越剧院一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不准出生的人》,由吴兆芬、平梅芳改编,章琴导演,范瑞娟、金采风、丁赛君、金艳芳主演。该剧连演5个多月。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君秋、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李维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陈书舫、竞华、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马季、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单位:无锡市锡剧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西安易俗社。
2004年02月19日,八十高龄的越剧流派创始人范瑞娟携其10位传人在上海银发大厦与喜爱她们的戏迷观众见面,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选》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
新书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连波教授撰写前言,共有谱、文331面,是艺术家毕生心血的结晶。新书不仅生动展现了范瑞娟的唱腔成就,也形象透视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与艺术风采。丰富多彩的16插页剧照与所选剧目相对应,也加强了全书的可看性和历史性。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谷音、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影视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8年5月23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时30分:四川 汶川地震“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举行。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SMG综艺部、SMG广播文艺中心、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协办,上海越剧院、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联合承办的“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义演专场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现场募集捐款送达灾区。
此次义演,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一批知名的中青年明星演员如章瑞虹、许杰、张承好、孙智君、王志萍、郑国凤、金静、韩婷婷、傅幸文参演;浙、闽在沪的越剧演员如王君安、赵海英等加盟登台;老一辈艺术家王文娟、金采风、毕春芳、周宝奎、孟莉英、范瑞娟、徐玉兰、尹小芳等获悉消息后也上台与大家一起表达老一辈艺术家们抗震救灾的情怀。在整台演出的最后,这些老艺术家和所有演员一起,共同进行配乐朗诵《坐标》。
演出在盛舒杨演唱的歌曲《祈祷》中开场,何赛飞演唱一段评弹开篇《蝶恋花》,赵志刚清唱《一封来自灾区前线的信》。
义演活动得到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大力支持,SMG文艺中心将义演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广播音乐会”特别节目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