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畹香 简历 - 名人简历

艰苦创业

  萧畹香先生字兰轩,他小时候只在本村私塾念了4年书(实际只念了两年半),就因家贫而辍学在家里干活。13岁开始耕田种地,上山砍柴烧炭卖,有时跟人做泥水木匠工,还常给陶瓷厂挖瓷泥,做泥工。

  萧畹香16岁那年冬的一天,他与好友其俊到苦竹顶砍柴烧炭。那里小的杂木砍完了,想砍一棵较大的松树。树大,两人只好用锯来锯。锯到一半时,树一偏移,锯被一压,松树未倒下,而锯却夹在里面,动弹不得。没办法,只好回家借来一把斧子,慢慢从另一方向砍进去,好不容易才把这棵大树砍下来。不料,大寒天气,畹香用力砍树出了一身汗,回到家里换衣服,因天气太寒冷,加上身体孱弱,受凉感冒了,病了一场。畹香的父母心疼得不得了,他母亲星夜打着火把,到田头地角、坑边路旁找回草药。

  当时穷人家无钱请不起药店的医生,一般都是按祖传的土方法找草药。不几天,畹香的身体康复了。而这时的他心事重重,他老想着那天与其俊两人拉锯拉不动的情景,就好像他被穷困缚在山沟里动弹不得,他真想学小鸟飞出去见见大世面,他产生了要出去谋生的念头。当时年关已到,他想着家里无钱过年,于是又和其俊两人爬上苦竹顶,一边唱着伐木歌,一边锯木头,苦中有乐。两人很快把锯下的木头劈开烧成炭,再挑到高陂街上卖,足足走了35华里,卖了木炭得了些钱,回家简单地过个穷年。童年艰辛的生活磨炼了萧畹香坚强的意志。

  1918年,萧畹香18岁那年,由于普降大雨,三河等地发生水灾,又加上兵荒马乱,家里生活艰难,萧畹香决定出南洋去闯一闯。他说服祖母和父母,只身跟水客往南洋谋生。1919年先到马来西亚吉隆坡怡和白铁店当学徒。萧畹香小小年纪,初出茅庐,每天早上五时起床挑水煮饭,放下饭碗拾洗餐具,接着埋头学打白铁;午、晚饭仍要他兼做;每天干到星光高照,还需加班加点,直到11时才休息,每天干18个小时。一上床,累得筋骨疼痛难入睡,总想家乡祖母、双亲受苦受累,想个没完。他认为一个人要学一身手艺才能自食其力,他专心地学打白铁手艺,以坚强的毅力,硬是捱过了寄人篱下、艰苦的徒工生活,最后得到师傅的好评,才领到第一个月4.5元工资。但还要白做3个月才能还清水客的债。萧畹香就这样省吃俭用,后来又把所有的积蓄,全部寄回家赡养亲人。

  萧畹香做事较有主见,他决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干了8个月徒工以后,他辞工和先去吉隆坡几年的兄长吟香一起到柔佛州新山市沙主街29号陈合兴货仓左边租了一块8平方米的土地,搭起工棚,以熟就熟,先打白铁,立志创业,旋即经营白铁档。

萧畹香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当时,萧畹香在大马兼做建筑。以前新山市多是烂亚答屋,用茅草盖的,萧畹香廉价收购一百多间改为镀锌板屋顶,赚了二千多元,买树胶园,广种树。兄弟俩手工打白铁和修理业务,同时购进五金配件,进而办成五金白铁店,命名“和昌行”,供应树胶园等用品。经过7年奋斗,萧畹香渐渐有了可观的收入,家底也厚实了。25岁那年,他回乡娶妻,经人介绍,与帽山贤惠淑女廖惠志喜结良缘。妻子成为母亲的好帮手,萧畹香更安心在外创业,“和昌行”生意越做越兴隆。

诚信待人

  抗战爆发,“和昌行”损失惨重。日本投降后,“和昌行”要打开新的局面还得重振旗鼓,重新起步。然而,受过百般磨难的萧畹香意志坚定过人、见识过人、胆识过人,他勇敢地迎接挑战。

  萧畹香生长在山区,小时候在家乡学会种树,做木匠、泥水工。他对种植、建筑业是内行。在当时当地百废待兴之时,他对承包的基建工程都是事必躬亲,亲自动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令对方很满意。这样一来,他的信誉提高了,对他所做的工程放心。萧畹香开办的建筑业日益兴旺发达起来。随着马来西亚新山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看准了橡胶树种植业的发展前景,逐步买山种植橡胶树,发展橡胶生产。

  萧畹香经商办企业头等重要的一条就是诚心待人,心口如一,讲信用。他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店内墙上,欢迎顾客监督。他最反对的就是黑暗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经商作风,即那种“同行便是贼”、“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的丑恶行径。萧畹香早就是文明经营工商企业的典范。

  萧畹香还认识到,办好工商企业不只是一个人就能办好的事,还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妻子廖惠志在大埔老家生了5个子女,到马来西亚后又生了5个子女,他们先后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或香港等地,先读书后经商,个个培养成才。在此期间,子女正当升学造就之时,“和昌行”的业务又一步步扩大,萧畹香忙不过来,他慧眼识人才,很快诚聘了一位家乡百侯南村的杨培晃先生。杨先生对会计财务内行,给他的企业帮了大忙。萧畹香还在各个分支企业里都诚聘了能人任职。在重用人才方面,他按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所以被聘用来的人员对萧畹香的企业也是无限忠诚。

  经商需要人才,搞工业更需要科学技术人才。马来西亚是以橡胶树和锡矿业著称的。萧畹香曾开采过锡矿,组织人力开了很久而未找到锡矿床。后来他无偿地让给老乡宗亲开采,终于找到了矿床,发了小财,老乡感谢他无偿转让锡矿开采的关心,但萧畹香也从此更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

  萧畹香所经营的工商企业,自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得到迅猛发展,可谓是得“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马来西亚独立的时势,鼓励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地利”是新山为马来西亚南方的重要经济城市;“人和”是萧畹香一家父子共同团结奋斗以及得到人民和政府的支持。自此,萧畹香除继续经营橡胶业、建筑业外,和昌机构逐步发展扩大,萧畹香成为赫赫有名的富豪。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重见光明,充满自由的日子是多么难得啊!当时,他的一家就像客家人在新山的接待站一样。祖国乡亲有许多走到新山,凡有大小事情找到萧畹香,他都为他人着想,极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困难,如协助贷款、征地、找工作等。他到新马赞助建慈善医院、孤儿院、老人院等福利事业,尤其还大力赞助办学。由此,凡是华侨、华人、客家人等社团活动,他都被推为领导或重要职位。那时起,萧畹香就已成为侨领之一。萧畹香也得到新马国家领导人的信任和尊重。马来西亚政府为表彰萧畹香为全马发展经济和办学的贡献,柔佛州苏丹依斯殿下特赐封他为“拿督”勋衔。

推崇华文

  萧畹香先生在祖国读书的时间不长,但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化到他的言行举止和人生哲学之中。他身居异国,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客家人的后代,时刻不忘在居住国要为中华民族争光添彩。他在马来西亚新山生活多年,深刻地体会到,居住在多民族的异域,华人不互相合作,哪能发展和生存?不学习华语,哪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使华人子孙后代永远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哪能保护华人的地位和权益?他无限热爱华族和中华文化,尽力为当地发展华族文化贡献一切。

  在新山市,当时只有一间于1913年元月创办的宽柔小学。在日军南侵后,马来西亚沦陷,全马华文学校停办,在新山原有的宽柔小学亦停办。1945年,日军投降后。经萧畹香等侨领倡议,扩建了校舍,于1951年开办了初中班。1956年以前,萧畹香先生一直担任学校董事,在他建议下,1957年起增设了高中班,1958年中、小学分治,在新山市华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马来西亚于1961年全国实行新的教育制度,当时政府发出命令,全国华文学校要改为国民型学校(以马来语教学),新山宽柔中小学亦不能例外。然而,华人办的华文学校禁用华语教学,此事是影响华人在马来西亚立足的大事。新山宽柔中学董事部及华人社会团体,当即召开紧急会议,磋商研究,一致决议把宽柔中学改为独立中学,坚持以华语教学为主,兼学英语、马来语。然而,当地政府已发出命令一律用马来语教学,这威胁着宽柔中学的前途和命运。不接受全民型的教育制度,改为独立中学,在办学经费上也遇到极大困难。当时宽中董事长一职竟无人敢出来担任。萧畹香为了保存华文教育,不顾风险和经济上的困难,毅然负起重担,就任1961年到1962年度宽柔中学董事长。他与当局争公理,拒改制,坚持把宽柔中学办成独立中学以华文教学为主。

  萧畹香先生所在地的华文小学、中学已办成有一定规模的华文学校,然而,当地还未把华文大学办起来,萧畹香先生还有个未了的兴学情!1986年6月24日,萧畹香先生与华人乡贤向大马政府申请在新山创办“南方学院”,经3年才获批准,这是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院。

  南方学院创办之始,萧畹香先生率先捐献15英亩土地,此后又再低价把9英亩共24英亩土地用于南方学院建筑校舍(其中赠送的土地价值约2000万马币),此事震动了全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南方学院于1996年10月正式招生开课,人们为了永念萧畹香的兴学情,把南方学院校园亲切称为“畹香园”。

报效家国

  萧畹香少小离乡漂泊南洋,身居异国他邦而心却时刻眷恋着祖国家乡。他一生念念不忘哺育他成长的故土,不忘他的“胞衣迹”。他关心和支持家乡各项公益事业,特别注重家乡发展教育,推动兴学育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后,萧畹香先生在马来西亚新山写第一封信回家乡就提出愿独资捐建学校。他于1945年冬回到家乡,途经高陂,听说高陂初级中学要创办高中,当即赞助国币二万元。回到家乡和乡亲商议,由他独资捐建一间小学,于1946年在进灌连屋坪动工兴建,次年就绪,并由萧畹香先生请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写“培新公学”校名。1947年,一所新校在山沟里开办起来了。萧畹香先生是大埔县侨胞中最早独资兴学者。

  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萧畹香先生作为华侨回国观光团成员赴首都北京观光。进京观光后回到老家,受到进光农业合作社领导和乡亲们的热情接待。畹香先生即与乡亲们商议,他表示愿意独资捐建一所“进光小学”。萧畹香和夫人廖惠志还特地到百侯人民公社拜见公社的领导,并受到热情接待。在会见时,萧畹香先生表示愿意捐资创办百侯人民医院,夫人廖惠志还以她的名义捐款修筑侯南往侯北木桥。萧畹香先生热爱桑梓捐资兴建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的义举,是大埔县海外华侨在家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最早的侨贤之一。

  1979年,经历了“十年动乱”后,大埔县教育局收到了海外侨胞的第一封信,就是旅马华人萧畹香先生写的,信中热情诚挚地表示请求县领导协助他继续完成建校育人的心愿。他愿意先独资把进光小学修建完善后恢复上课并开办初中班。然后,他再独资把他的祖屋“善庆居”拆建成一所“进光初级中学”。1986年大埔县政府决定在湖寮镇黎家坪角口坝筹建第二华侨中学,当年举行奠基仪式。但是,由于建校经费尚未着落,工程搁下两年多的时间。这件事萧畹香先生知道后,他率先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萧畹香先生常说他的夙愿就是一心办学。他多次说过:“只有教育发展,人才辈出,才能发明和创造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科学技术赶过世界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萧畹香先生成为大埔县华侨捐资兴学的带头人。

  萧畹香先生的兴学情,情真意切,他兴办每件公益事业都呕心沥血,事必躬亲。而且,萧畹香先生办学不是建好校舍就完事,他倾全力为办好学校,培育人才费尽了心思。

  萧畹香先生是位世纪老人,他在半个世纪以来坚持兴学育人,整整维系了半世纪的兴学情。

  他一生义捐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就近10多年来他为侨居地扩建宽柔中学和新建南方学院校园就惠捐了马币2000多万元;几十年来为祖国兴学育人和善行义举就惠捐了3000多万元。萧畹香先生捐资办公益事业,从不留芳名,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中国人,有颗中国心。他总认为自己一生的奉献再多,还是沧海之一粟。1992年,梅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萧畹香先生为“梅州市荣誉市民”。萧老先生的功绩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坎上。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