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
他早年勤俭创业,为人忠厚,得到当时清朝崞县县衙奖赏的“乡间九品孝廉”称号。他在晚年,受到家乡百姓敬仰,被尊称“全贵老人”。
他经营乡村实业和土地,创立了堂号为“自力源”的实业。在下默都村有酿酒房、磨面房和饼铺。在大牛店镇有梁榨油房。在崞县城里有“复金楼”金银首饰店。为了帮助当地百姓办理红白事,他置办了办事所需的物件,供租赁使用,大到马拉轿车,小到桌子、凳子;从宴席上的盘、碟、碗、筷、匙、酒具、茶具,到宴厨用的锅、盆、勺、瓢等;从新娘用的凤冠、衣裙,新郎用的礼帽、插花、长袍马褂、披红、褂缘彩带,到殡葬用的棺罩、棺廓龙架木杠等等,一应俱全。生意兴隆时节,“自力源”的字号惠及方圆几十里。
为人处事
他一生乐善好施,待人宽厚,处世平和,忠厚传家。曾在大灾之年为县里百姓捐款捐粮。当时的县政府专门颁发了“银色双穗章”,并制作了“扶危济困”大型横匾额,安放在上房中央。
他开明慷慨,积极支援抗日救国。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旅长王震在阳武村贺来章宅院内,宴请县里大户,动员各界人士携手抗日,他主动带头捐款捐粮,成为爱国人士的楷模。
成就
他在晚年事业有成,家业兴旺之际,依然在精神上追求超脱世俗,并且皈依佛教。自题墙壁诗曰:“莫贪名利乐田园,拜佛念经渡晚年,是是非非不入耳,何曾惹得世人嫌。”家中上房廊柱上有一付木刻大字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他的身世是同时代晋商的一个缩影;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同时代成功人士的典范;他的勤劳与朴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
同名人物二人台坐腔歌王
除了耳朵有些背,很难想象这位面色红润、满头乌发、精神矍铄的男子,竟然已经年近七旬。他,便是曾在北京举办的黄河流域原生态艺术表演中获得“二人台坐腔歌王”称号的老艺人贾全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贾全贵没有跟过专门的唱腔师傅,也从没进过科班,但在年轻时却已是当地响当当的二人台演出艺人。贾全贵说,耳濡目染和天赋成就了他的今天。他小时候就酷爱二人台,每当村里有人因婚丧嫁娶请戏班时,他总是一头扎进这些老艺人堆里,看着那些吹拉弹唱的艺人,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向往。有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他便开始模仿学习,开始哼唱简单的唱词、段子,慢慢地就将本地经常传唱的曲目烂熟于心了。在学校上学时,每到课余时间他便拿出自己唯一的乐器—一只小木笛,吹奏自己曾经听过和熟悉的曲目。自学、排练、摸索,时间久了,他竟然能够独自吹奏和演唱完整的二人台曲目了。到后来,只要听过一遍,他便能将二人台坐腔曲目表演出来。一些老艺人喜欢贾全贵,常常指正和点拨他,这样一来,他的二人台技艺更加趋于精湛了。
最难时也没想过放弃
当时,二人台艺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报酬仅能糊口,很多艺人都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和毅力从事着自己所钟爱的职业。幸运的是,贾全贵的喜好并未招致家里的阻挠,父母默默的支持给了他很大鼓励。
传统二人台也要加入新元素,他开始尝试将一些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融入演唱中,并安排角色用插科打诨的方式表演。1977年,贾全贵加入土右旗化肥厂的文化宣传队,1979年,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内蒙古文化厅二人台演唱艺术大会。那是他第一次登台,也是他第一次走出“山沟沟”来到“大城市”为观众表演。
“那次演出,让二人台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重了一些,过去,我更多地把二人台当作自己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我感到很欣慰。”1980年,他离开化肥厂到了包头市的乌兰牧骑剧团,这一待就是15年。
开始二人台的从业生涯
进入乌兰牧骑剧团,贾全贵终于走上了二人台的专业化道路。他天生的好嗓子得到了完全开发,演唱技巧方面也不断提高,无论伴奏、乐理还是把握韵调,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着演出次数的增多,贾全贵的演唱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经常下乡,走街串巷,搜集素材,因为他知道,二人台的生命力存在于乡间百姓的生活中。
在自治区、包头市两级文化文艺汇演中,他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好评,还拿到了国内的多项大奖。1996年,他和歌后张兰英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7台“农民风”节目,得到专家好评。2008年,他被自治区命名为“二人台艺术大师”。
搭档
贾全贵和张兰英是男女对唱的一对“蛮汉调”的歌王歌后,男的是汉族,女的是蒙古族。“原声黄河”演唱会的顾问、北京“民歌魂”网站负责人郭乃庆,一年多前在西北的街上买到一盘盗版的民歌带子,听到里面的男女声,嘶哑、原始、粗野,真假声变换,恰似百年前直隶数省一直到口外那些烟雾缭绕的大车店里悲凉谐趣的民间调子……问许多人都不知道是谁唱的,问歌王王向荣他也不知道。歌王奇富林听出来,女声是内蒙古的张兰英唱的,但在内蒙古什么地方,男的是谁,就不知道了。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张兰英的一个亲戚。李亚蓉电话打到这个亲戚家,亲戚跑了二十公里去叫……她在内蒙古撒拉旗附近的一个村里。
张兰英是放羊的,贾全贵种地,做点生意。李亚蓉他们听的带子是八年前一个从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回来的人给他们做的。这个人偶然经过山野听到他们唱,大吃一惊,给他们录了一盘。唱得那个好啊!马上在内蒙古晋陕火了起来,几十万盗版盘呼啦拉冒出来。许多小店都藏着这个带子,见来人面善,店主就拿出来兜售,那个嘹亮,那个给劲,西北莜面拌辣油,能把眼泪热出来。
张兰英和贾全贵没得到钱。他们十几岁就开始唱,现在老了,各人有各人的归宿,仍在混糊口。李亚蓉说:“他们也很长时间没见面了,男的看着女的直心酸,这个张兰英也太苦了,又要带孩子,又要放羊,又要做饭……脸上都黑扑扑的,原来多漂亮一个女娃,脸那个粉白……男的要留三百块钱给她,女的眼睛红了。”
他们惟一的财产就是他们的歌,他们一唱起歌来就是皇后帝王,那么多的西部农民全匍匐在他们的威力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