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寿潜 简历 - 名人简历

人物简介

汤寿潜,原名震,字蛰先(仙),生于1856年,会稽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辛亥革命后的浙江首任都督。

汤寿潜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于1890年写成《危言》四卷,主张变法,从而一举成为江南戊戍维新的著名人物。1892年中进土,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93年在国史馆任协修,1894年授知山西乡宁县,1895年任金华丽正书院山长,1899年任湖州南浔浔溪书院山长,1904年任上海龙门书院院长。1905年清廷授予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主管沪杭甬铁路修建事宜,建成浙江省的第一条铁路沪杭线,约300余里。并因坚决反对邮传部与英国缔结出卖路权的借款草约,积极参与以维护路权为目的的浙路风潮,成为浙江保路运动的著名领袖。1906年汤寿潜还与张謇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担任副会长,从而成为与张謇齐名的清本立宪派的领袖,史称“南汤北张”。1907年任学部咨议官。1910年因上书朝廷,弹劾邮传部盛宣怀媚外祸国,反对袁世凯,而被革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成立浙江军政府,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都督。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汤寿潜为交通总长(未赴任),4月改授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5月归国,7月复任浙路公司理事正长。1915年汤寿潜回家乡,1917年6月病逝。

生平简介

  清浙江 山阴(今萧山进化镇大汤坞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

  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

汤寿潜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曾游说两江总督 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两淮盐运使,但仍以养亲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发动旅沪浙江同乡抵制英美侵夺苏杭甬铁路修筑权,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任总理。此时清政府被迫允诺沪杭铁路由商民自筑,授汤寿潜为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事宜。

  三十二年,汤与张謇、郑孝胥等人联合江、浙、闽绅商200余人,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以“发愤为学、合群进化”为宗旨,敦促清廷早日立宪。

  宣统元年(1909年),任浙江咨议局议长,曾与张謇、汤化龙、谭延闿等发起和组织联合会请愿,要求清政府实行宪政。

  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清廷革除汤寿潜全浙铁路公司总理职,不准干预路政。次年十一月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汤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都督。在任期间,他又联合陈其美、程德全等通电起义各省,商议成立联合政府。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汤寿潜为交通部长,未到任。改任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向在南洋各地华侨募款。袁世凯篡权后,汤曾与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以挽残局,未果。

  8月,改任浙江铁路公司理事长。1915年曾致电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汤寿潜回归故里,为家乡水利枢纽麻溪坝改桥闸竭尽所能,解开了天乐乡自明宣德年间以来400多年的水利纠纷。

  汤寿潜多年身居要职,但生活简朴,有“布衣都督”之称。他不富、不贪,在全浙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全浙铁路公司拨发20万银元,作为汤总理全浙铁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补偿,但汤分文不受,将全数款捐给建造浙江图书馆。

  其一生有著作多种,除《危言》4卷外,尚有《尔雅小辨》20卷、《说文贯》2卷、《理财百策》2卷、《三通考辑要》30卷及《文集》数卷。1917年6月病故于萧山临浦。

人物概述

  汤寿潜(1856年-1917年),原名震,字蛰先(亦作蛰仙),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杭州地区萧山市进化镇)人。

  汤寿潜早年颖异,以文学见称,闳敏有器识。1890年以《危言》一书刊行,知名于世,在该书中,他提出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措施,并详细阐述了其改良主张。1892年,汤寿潜赴壬辰科会试,获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出任安徽青阳县知县,但三个多月不到即以亲丧辞归。

  甲午战后,汤寿潜曾参与强学会与维新运动,庚子事变后倡议并推动“东南互保”,之后与张謇等协助两江总督刘坤一筹议新政。1905年,汤寿潜等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随即自筹资金并与江苏省分头动工修建苏杭甬铁路,至1909年夏,全线建成浙江境内路段,其工期之短、质量之佳与经费之省为全国商办铁路之最。1906年,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在上海创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连续发动3次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成为国内立宪派的著名领袖之一。1909年,授云南按察使,旋改授江西提学使,均未赴任。

  1911武昌举义爆发,杭州新军闻风响应,建立浙江军政府,并推举汤寿潜为都督。即任后,汤寿潜以自己的声望与威信与旗营拟定和降条件,浙江旗营“委械请降”,杭州“全境帖然以定”。之后,汤寿潜又派遣军队支援邻近各省的反清革命活动、支持江浙联军收复南京;联合陈其美、程德全等通电起义各省,商议成立联合政府。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汤寿潜自请担任劝募公债总理,赴南洋各地募集捐款,纾解革命政府的财政困难。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他拒绝北京政府邀请,继续留在南方经营浙江铁路。1915年,汤寿潜致电反对袁世凯称帝,之后逐渐远离政治。

  晚年,汤寿潜回归故里,致力于家乡水利事业。1917年6月,病故于萧山临浦。

  汤的成名作是《危言》。此书初版于1890年,再版于1892年,是甲午战争以前宣传变法维新的代表作之一,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邵作舟的《邵氏危言》并称三《危言》。从全书述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视野极为宏阔,从国家大法,如迁都、尊相、议院、停捐、保举、汰冗、限仕,到国防外交,如兵制、海军、保朝、防俄,再到具体经济、教育门类,如包厘、盐捐、小轮、开矿、国债、商局、邮政、铁路、水利,中学、书院、考试,等等,他都一一加以论述。从讨论、研究的方法和写作的风格上看,作者指陈时弊,切中要害,援引典章,如数家珍,指中土症结,每多发聩之语;述外洋情事,全无隔靴之言。透过《危言》,我们可以看出,汤寿潜对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现状相当熟悉,对许多问题思考已久。

  汤寿潜虽多年身居要职,却恪守简朴,他穿布衣、着短褂、戴笠帽,有“布衣都督”之称,然而对于公共事业,他从不吝啬。民国政府收沪杭铁路为国有,为补偿汤寿潜前后4年督造之劳,特犒银20万元,他分文不受,悉数捐赠浙江教育会,用于兴建浙江公共图书馆。他的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可谓自己一生写照,他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著书立说

  汤寿潜“早年颖异,以文学见称,闳敏有器识。”②6岁起在村塾与居家课读,“长游四方,以代力养,乃留心经制,推之世务,慨然有革易时弊之志。”③1887年(光绪十三年)起,汤氏开始撰《危言》,4年书成。该书就迁都长安、设宰相制、建立议院、设考试制、任官用人、遣汰冗员、推广学校与西学、鼓励商民开发矿藏以及修筑铁路、加强海军等方面指陈时弊,提出变法主张,对朝野震动颇大,成为“危言”式论著第一人,为戊戌变法起了一定的舆论先导作用。

  1894年,汤寿潜与南通张謇(光绪状元)同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创设的强学会。次年撰成《理财百策》,就社会经济的各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1896年,完成历时达20年的《三通考辑要》巨编,计30卷200余万字。该书综述历代典章制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对拯时醒民有积极意义。1900年12月和1901年7月,汤寿潜与张謇等两次共商立宪,汤寿潜还撰《宪法古义》一册。

  1906年12月,汤寿潜在上海联合江浙闽商绅200余人成立“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1910年,汤氏在粤发表演说,向各界呼吁“请开国会”。

  次年6月,汤、张等联名致函摄政王 载沣,要求改组“皇族内阁”,“重用汉大臣之有阅历者”,对推动形势发展有一定作用。武昌起义不久,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首任都督。汤在任虽仅月余,却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以其威望,顺利解决了驻杭清军旗兵投降革命的问题;二是决定派兵三千,组建江浙联军支宁,攻克金陵。汤氏此举,为巩固武昌起义成果,推动全国形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淡泊名利

  1892年,汤寿潜赴壬辰科会试,得中第十名贡生,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朝考二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在国史馆任协修。

  1894年 汤庶吉士期满,以知县衔归部铨选,授安徽青阳知县。知县虽为七品小官,却是当时科举仕途中的必经阶梯,是学子们寒窗苦读的夙愿。汤却淡泊名利,到任三月余,以亲老不乐就养,遂乞归。接着受聘为金华丽正书院山长,开始从事授课育人事业。

  1899年春 汤又受聘为湖州 南浔浔溪书院山长,主讲经史,兼论时务。同年,汤在上海参办会文堂书局,积极从事文化出版工作。由于汤活跃于教坛,声名远扬,清庭曾邀其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汤未就任。

  1902年 汤与张謇在通州自立师范,为当时我国最早单独设立的师范学校。清庭鉴于汤氏两次上书朝廷,力陈盐政时弊,1904年特赏其道衔,擢两淮盐运使。对这一别人求之不得的美差,汤却不为所动,借口有病未就,而欣然接受上海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院长一职,并改书院为师范学校。汤氏宁舍“肥肉”而甘啃“骨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教育救国的高尚情怀。

  1904年 经汤寿潜和沈炳经的积极赞助,在杭州大东门直街创办了初级师范学堂(后迁金衙庄)。汤氏在督办浙江段铁路期间,为了培养建筑和机械等方面的人才,又和浙铁公司副总经理刘锦藻一起,在杭州谢麻子巷创办了铁路学校(浙江高等工业学校前身),这是近代浙江工业技术教育的开端。

  1909年8月13日 沪杭铁路全线通车。次日,清庭授汤为云南 按察使,汤坚辞不受。11月,清庭改授汤为江西提学使,汤仍坚持不受。1911年6月,学部接纳汤寿潜为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1914年 民国政府将沪杭铁路收归国有,为补偿汤氏前后4年督造之劳,特犒银20万元。汤分文不受,悉数捐赠浙江教育会,用于新建浙江公共图书馆(即今杭州大学路浙江图书馆)。汤寿潜还在故里天乐乡(今进化镇)创办了大汤坞、欢潭两所小学,帮助家乡子弟就近入学。

实业兴国

  汤寿潜一直信奉实业兴国的主张。1905年2月,汤寿潜与张謇、许鼎霖等在上海创办大达轮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2月至3月,汤氏又与张元济、夏曾佑等发动旅沪浙江同乡,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以后为抵制英国侵夺苏(沪)、杭、甬铁路修筑权,汤氏又与张謇联手,发动“集民股、保路权”的爱国运动。8月,经浙江股东推荐,汤氏被清庭授予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在此期间,汤寿潜布衣芒鞋,备尝艰苦。

  短短3年时间,杭州至枫泾的160多公里铁路及沿线114座路桥、14处涵洞、113处水管,全部建成,确保了沪杭铁路于1909年8月13日如期接轨通车。

  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于临浦本宅。其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为其一生写照,深受乡人称道。

  1936年5月,天乐乡民为追念汤寿潜功德,建“汤蛰先先生纪念碑”一座,立于茅山之巅。文革时被毁。1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协九届三次常委会建议,重建了纪念碑。

  ①1950年10月,由绍兴县划归萧山县。

  ②③张謇《汤蛰先先生家传》。其余未加注者,均引自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与《汤寿潜研究》。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