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勇 - 人物简介
邱勇,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OLED标准组成员(测试方法工作组第一任负责人),国家OLED标准工作组组长。 多年从事有机光电材料、器件及产业化相关研究工作,研究重点包括新型有机发光材料、高性能OLED器件及机理、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传输机理、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等,创建了维信诺公司,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
担任了国家科技部“十五”“863”“高清晰度平板显示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十一五”“863”“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发表SCI论文180多篇,申请国内外专利200多项,完成国际标准一项。 曾荣获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等奖励和荣誉。 自年少入清华园求学起,至今他已在清华学习工作了近30年。
从渴求知识的学子,到教书育人的老师、探索创新的研究者,再到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学校的管理者,他在清华的“角色”随时间不断变迁、丰富、多元。 他,就是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化学系教授的邱勇。无论何时,他一直都是同事和助手眼中不知疲倦的人。
邱勇 - 人物简历
198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8年7月本科毕业,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94年7月博士毕业留校工作。
1994年8月任清华大学化学系讲师,1996年8月任副教授,2000年8月任教授。
曾任化学系学生辅导员、团委副书记、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
2002年3月任化学系主任。
2008年1月任理学院副院长。
2008年10月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目前担任清华大学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信息显示学会副理事长。
2009年12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
国家十五863【高清晰度平板显示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
邱勇 - 学术兼职
中国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邱勇 - 人物生平
追梦人:十年磨一剑
与众多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样,考入清华大学是少年邱勇奋力追求的梦想。1983年,19岁的邱勇走出四川小县城,迈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园,成为当时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的一名新生。从此,开启了他与清华的不解之缘。
在一个精英荟萃的学府,初入清华的邱勇感受到了压力。做一个合格的清华人,是他一开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一套完备教育体系的磨砺下,邱勇迅速进入了角色,也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合格”。做班干部、入党、从事学生工作,邱勇在各方面都强烈要求上进,他说,这些都是为了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清华学子”。 青春激扬,邱勇在清华大学度过了11年的求学生活。本科毕业,他获得免试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的机会,于1994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并选择留校工作。博士毕业后不久,邱勇在校内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感谢清华》的文章。他在文中抒发心声:站在清华这个坚实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再次谈起清华园中“寒窗苦读数十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邱勇说历经清华大学传统精神与文化的熏陶,他人生的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精神气质基本都得益于那11年的经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薪火相传的精神传统,邱勇坦言:“清华对我的影响,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环境中,他说自己作为“清华人”就要有一种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和不懈的追求。而在立志高远的另一面,则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定下一个很高的目标后,所要经历的路程一定是很艰难曲折的。要做成事情,行胜于言,务实是最重要的保证。”邱勇回顾过往经历时道,“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那些具体的事务性障碍,而是路径问题,需要用创新意识和果敢精神去开辟新的路径。”
除了精神气质的养成,清华同时为邱勇提供了追求事业的重要储备和基础。“清华的教育强调知识面要广,比如当时除了专业课、英语、计算机这些课程外,我们还要学习工程制图、化工经济学、电工技术等。在学生培养中,清华还一直坚持科研论文要尽可能解决具体问题,要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在一起。”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来源于他在求学期间的经历和磨炼,邱勇说,清华的老师经常鼓励同学们要敢于迈出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要有勇气进入陌生领域探索。自己在研究生时期的课题,就已经涉及到很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这段经历很好地锻炼了我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并为今后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那时的邱勇就意识到,善于和学科背景不同的人交流合作,并能把大家协调组织起来,共同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实干家:心存高远,脚踏实地
博士毕业后,清华给邱勇提供了新的舞台。由于在组织工作中表现优异,留校之初,邱勇便被委以化学系党委副书记的重任。“那业务怎么办?”在不同阶段要更新目标的邱勇还是想走“双肩挑”的路子,管理和科研都不能放下。他不希望日后的科研仅仅是博士阶段工作的延续,而是要找到一个值得追求的全新目标。经过两年多的思考和探索,邱勇最终选择了“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但这还不是目标,而仅仅是想从事那个领域的工作。”邱勇向记者强调,目标一定是要有实质内容的,并富有价值和意义。
提起缘何选择OLED,邱勇说这与求学时代清华赋予他的思想和能力密不可分。他敏锐地分析到,现代的前沿研究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不仅需要研究诸多科学问题,而且孕育着巨大应用前景。而前沿科技向应用成果的转化,是困扰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多年的问题。传统显示产业技术引进的老路,使我们长期被限制于产业链的末端,国际竞争力不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30岁出头的邱勇制定了自己的目标,追寻学术与产业的双赢,走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学术研究之路,改变中国显示产业从显像管(CRT)到LCD依靠技术引进而受制于人的状况。第一,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中国OLED技术的产业化,不走技术引进的道路。第二,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真正实现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勇气、决心和目标,这些加在一起也只是邱勇眼中开启事业的第一步。“如果不首先对达成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清晰的分析,那目标就是盲目的。”邱勇说,“真正的挑战是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的问题和麻烦。” 对于自主实现OLED产业化,邱勇深知道路崎岖,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他认为是研发机制的创新。
博士毕业两年后的1996年,邱勇正式开始攀登OLED技术的高峰。作为一位敏锐的创业者,他察觉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的症结,主要在于科技体制存在问题。“问题不是成果出来后再考虑如何转化,而是在研发阶段就要设计好成果应用的途径,”邱勇说,“我国一方面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而另一方面则是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掌握完备的产业技术。”面对这样巨大的一项事业,邱勇放弃了到国外去“进修”。他说自己作为负责人,要组织那么多人开展工作,就不可能脱离前线。而更重要的是,邱勇心中清楚,在当今信息交换、人员交流如此频繁的时代,对于国外如何解决交叉学科的问题,如何解决成果转化的问题,其实大家不是不了解,面临的是“知易行难”的问题。 “我们希望做一件有启发性的工作。”邱勇认为在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摸索阶段,从基础创新做起,并且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其意义将更加重大。善于条分缕析的邱勇,对攀登高峰的路径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接下来,采取行动的时候到了。
领导者:制定目标路径,凝聚人才队伍
邱勇领导的OLED项目组在成立之时,便引入了企业的项目管理办法。与高校传统上以学科为中心组织队伍不同,邱勇以研发项目目标为中心,组织起了一个复合背景的研究团队。1997年,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并从社会上招聘各方面的人才;2000年又开始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项目组。为了更好地推动技术研发,邱勇决心在研发机制上进行突破,于2001年成立了高科技企业——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从此,学校的实验室研究模式与公司机制的研发模式紧密结合,两种机制,两支队伍,相互配合。在邱勇看来这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利用企业的研发平台和学校实验室的结合,能够两条腿走路,共同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如此一来,通过研发机制的创新打通了学校科研与技术产业化的路径,提前解决了今后成果的转化问题。
为了在发展项目的同时推动学科的发展,2003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教育部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邱勇也有了双重身份,既是重点实验室主任,又是维信诺的首席科学家。同年,邱勇开始给本科生讲授“有机电子学”课程。在他看来,自己的双重身份为双方的密切协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而在紧密合作的同时,企业与实验室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企业以技术开发为重,但是并不完全依赖清华,企业有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和团队。学校则偏向于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并适时地拓宽研究领域,后来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OLED范围,涉足到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晶体管等方面。理顺机制之后,邱勇率领团队让OLED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2年,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中试生产线;2003年,产品开始小批量供应市场,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医疗设备、工控仪表等领域;2008年,自主设计的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在昆山投产,成为我国在显示产业领域第一次没有引进国外技术,而是依靠自主技术建成的大规模生产线。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宇航员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完成了太空行走。引人瞩目的是邱勇团队开国际先河,成功解决了耐高低温、耐冲击、耐电磁干扰、耐辐射等技术问题,首次将OLED产品应用于航天服上。作为整个事业的负责人,邱勇深知,成功有赖于强大的团队。如何将团队建设好?邱勇总结到,不管是在企业还是学校,优秀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精神文化都是构成团队的重要因素。远大的目标,能够激发团队的斗志和士气;长期的共同奋斗铸就独特的作风和精神。 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这让邱勇感到很兴奋。“团队负责人,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并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清晰地表述阶段性的任务。”这是邱勇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观点。而为了目标的实现,调动起团队的激情并让大家充分展示才能则被他看做是领导者的职责所在。
授业者:教学相长无止境
忙,是邱勇业已习惯的生活工作状态,而他清晰的思路和利落的行事风格则处处彰显出活力。精力充沛,是多年的助手和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2010年,邱勇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 让人敬佩的是,邱勇至今都未离开三尺讲台。除了博士生导师的工作,如今他还在给本科生讲课,并且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很多新尝试,比如摆脱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将知识形成的过程传授给学子,以激发同学对科研的兴趣。 邱勇认为持续的创新需要有爱好作为支撑,他希望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用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活跃的思维能力。课堂外,他也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发展,经常抽出时间来和学生在一起,听取学生的汇报,了解学生的思想。
2006年,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邱勇“教育创新标兵”称号。2007年,他获得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在邱勇看来,最大的成就莫过于看到学生能够很好的成长并超越自己。他说作为清华大学的教师,很引以为豪的事情是清华的学生都很优秀,把他们培养好,是每个清华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带来压力,对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邱勇说,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教师自己要有很强的学习意识以不断进步,“自身的知识不能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不能有新的提高,就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言传身教,永远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清华百年校庆之际,作为副校长的邱勇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和学校的未来都充满信心。他在总结过去百年清华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时说,清华各阶段所产生的杰出人才以及他们作出的贡献,都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邱勇相信,在以创新、锐意改革为时代主旋律的新时期,百年清华将会更有活力,更有朝气。
邱勇 - 研究领域
一直从事光化学和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过激光诱导荧光、光敏染料、光纤传感器、CCD多道检测技术、化学发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纳米TiO2材料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晶体管材料和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有机电子学、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面。截止2005年12月,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已申请或授权专利50余项。
邱勇 - 代表性论文
Yan Liang, Guifang Dong, Yan Hu, Liduo Wang, and Yong Qiu*. Low-voltage pentacene thin-film transistors with Ta2O5 gate insulators and their reversible light-induced threshold voltage shif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5, 86(13), 132101-1-3
Zhaoxin Wu, Liduo Wang*, Yong Qiu*. Contrast-enhancement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ptics Express.2005,13(5), 1406-1411
Ying Kan, Liduo Wang, Lian Duan, Yuanchuan Hu, Guoshi Wu, Yong Qiu*. Highly-efficient blue electroluminescence based on two emitter isom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4,84(9), 1513-1515
Juan Qiao, Li D. Wang, Lian Duan, Yang Li, De Q Zhang, and Yong Qiu*.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 binuclear gallium complex with mixed ligand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4, (43), 5096-5102
Liduo Wang, Lian Duan, Gangtie Lei and Yong Qiu*. Brigh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anthracene derivatives and rubrene.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4, 43(4B), L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