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军 - 个人简介
河南人,1965年6月3日生。11岁学棋,12岁进体校,14岁进集训队。获1987年全国个人赛第六名,进入1990年名人战循环圈。1982年定为四段,1988年升为七段。王洪军身材不高,貌不惊人,他参加工作16年,一直在一汽-大众焊装车间一线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却有令人想不到的一番作为。17年来,王洪军发明制作了钣金整修工具40余种2000余件,提炼出123种钣金修复方法,创造了“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培养和带出了一支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来,他的维修法和维修工具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2003年,获得一汽集团“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得长春市劳模、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十佳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洪军 - 个人历程
1984 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林业专业, 2004 年晋升教授,现任生态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和林林育种方面的研究。主讲园林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技术》、《遗传育种》、《苗木生产技术》等课程。编著《野果资源经营与利用》、《林区种植业实用技术》、《东北野生经济植物开发与利用》等多部著作,发表《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等学术论文 20 余篇。
主持“高职教育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并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多项。
1990年,王洪军从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一汽集团,从事轿车车身调整和钣金整修工作,多年来,他立足岗位,苦练技能,钻研技术,大胆创新,创建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使轿车维修速度快、效果好、花钱少。
同时还为公司解决了高难钣金整修问题,挽回了大量因报废件、报废车身而造成的损失,5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钣金整修和调整劳动强度非常大,而且打磨时还有大量的粉尘,很多人不愿意干这项工作,而他一干就是18年。
展车是汽车博览会的“名片”,以前公司每年都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制作展车。于是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制作展车的技术,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终于研制出制作展车的技术。
2003年一汽集团利用该技术在没有请德国专家的情况下,只用两周就完成了外国专家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展车任务,从此结束了公司每年需要花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的历史。
几年来,王洪军共研制了40多种2000多件工具,发明了100多种快速整修方法,并于2006年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洪军 - 工人代表
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向王洪军学习活动的决定
17年来,王洪军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刻苦钻研的精神,勤奋学习,苦练技能,从一名普通的钣金整修工逐渐成长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技术骨干,成为全国轿车钣金修复领域的顶尖人物。他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把长期工作探索取得的实践经验与前沿理论结合起来,在工具、操作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创造出47项123种“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并被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命名为“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发明制作了具有独创性、实用性的钣金维修工具47种2000余件,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掌握了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车制作工艺,结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他无私传授技艺,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打造出精品轿车生产线上的精锐团队;王洪军利用业余时间为用户义务修车,解决了许多车身修复方面的疑难问题,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赞誉。
近5年来,王洪军同志共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400多万元。他先后获得长春市、吉林省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2007年2月27日,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发明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王洪军同志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创新型吉林的新形势下,继李黄玺、李凯军、李骏等同志之后,在广东省一线产业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技术创新的先进典型。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示了我省广大职工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紧跟时代、放眼世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我省工人队伍敢于创新、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王洪军同志是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创新楷模。
为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激发一线劳动者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劳动热情,强化主人翁责任感,争做新时代的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优秀员工,全面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产业工人中,广泛开展向王洪军同志学习活动。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争创一流的主人翁精神;学习他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敢于超越、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当前,广东省正处在增强发展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持续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一大批王洪军式的优秀技术工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向王洪军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吉林,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要把开展向王洪军同志学习活动与在全省实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结合起来,与在职工中开展的“振兴吉林、建功立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结合起来,与在企业中开展的技术革新、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活动结合起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大力培养、鼓励高技能人才,推动广大职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全省广大干部职工要以王洪军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拼搏奉献,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为实现振兴吉林、富民强省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洪军 - 先进事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钣金整修工王洪军事迹
2008年,国家首次在工人中评选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员工王洪军在全国近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中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光荣地登上了领奖台,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洪军的获奖说明了国家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标志着千百万产业工人和广大普通劳动者可以通过岗位创新,成为科学技术的主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洪军发明制作了钣金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提高了轿车产品的质量;创造了123种钣金修复的方法,被命名为“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提高了轿车生产的效率;掌握了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车制作工艺,替代外国专家自做展车。近5年来,就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400多万元。
王洪军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勇于创新,善于解决技术难题;他甘于奉献,永不服输,带出了一支优秀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业绩。王洪军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产业工人的时代楷模。
干合资产品,也得练好“中国功夫”
1991年,一汽-大众投产,它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公司强强联手的产物。产品是引进德国大众公司的畅销车,生产一流的产品,需要高技能操作人才。
王洪军毕业于一汽技工学校,1991年来到一汽-大众,在焊装车间做钣金整修工。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一道关键的工序,它要在车身喷漆之前要对车身做全面的检查并消除所有的缺陷,钣金整修工被誉为“轿车车身的美容师”。
这个岗位又特别艰苦,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噪音、粉尘大。40多米长的整修线,300多个灯管,到了夏天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一会就湿透了。再加上粉尘,脖子上都和泥了。刚进厂时,很多人去干电工、钳工,又轻巧,挣钱又多。最早和他一起干整修的后来也都改了行,王洪军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钣金整修工作技术含量非常高,包括轿车表面修磨、钣金缺陷整修、匹配间隙调整等很多内容。一汽-大众的轿车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每辆车都得是精品,不允许表面有一点瑕疵。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刚开始干钣金活时,钣金整修主要是由4个德国专家负责,德国专家确实厉害,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递递工具,干点小活,大活、难活还得靠人家。王洪军想,“合资”是“合”,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国功夫”。
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练“手”。有一天,老外下班了,他壮着胆,把老外判定修复不了的“白车身”(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修了起来,干到二半夜也没整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后,很不高兴,车间里也有人议论:“老外都修不了的东西,他还照量,不纯得瑟吗!”王洪军感到很委屈,车间主任却鼓励他说:“别灰心,没修好是功夫不到,‘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到自然成。”从那时起,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偷着练,下班也鼓捣。有一次,他在修顶盖边缘时,由于用力过大,工具一滑,顶盖的边缘正好切到他的脖子上,划出个大口子,现在脖子上还留着疤。
王洪军觉得光苦练还不行,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于是,他就跑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了《轿车表面维修》、《焊接技术》、《冲压与成型》等十几本技术书,自学了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知识,对照书本反复操练。他发现修复“白车身”,先顶哪个点,后顶哪个点,哪用力大一点,小一点,都有说道。不同的轿车、不同的部位用的工具都不同。王洪军又苦练了两个月,终于修好了一台车。车间主任看了后,很高兴,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老外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发现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德国专家十分佩服,一连说了三个:“verygood!”
德国能OK,中国也能OK
自主创新,是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广大工人及全体劳动者的参与,通过岗位创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
王洪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钣金整修工具至关重要。原来工具完全是德国进口的,一是价格高,一套工具10几件,就得4、5万块钱;二是订货周期长,两个月才能到货;三是品种不全,有些缺陷根本就无法修复。
王洪军开始琢磨自己做工具。看着小王拿着一些棒料、铁板忙上忙下的,有人半信半疑地说:“自己做工具,能行吗?”王洪军说:“不做就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
王洪军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侧围的钩子,开始着力点没有找准,能够着缺陷处,却用不上力量,他调整了工具的弯度及尺寸,着力点解决了,但由于前端强度不够,一用力钩子就打弯变形。工友小韩开玩笑说:“我看你拉倒吧,这个钩子我拿家去当炉钩子正合适。”可是王洪军并没有灰心,他把做钩子的材料进行了重新调整,由低碳钢改为高碳钢,这回强度上来了。可是没过几天,王洪军用这个钩子修门槛时,一使劲,钩子前端折了,旁边的德国专家说:“中国的,不好,德国的,OK”。
王洪军心里想:哼,德国能OK,中国也能OK。他去技工学校向老师请教,看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书,对钩子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经过多次试验,第一件工具终于做成了,大家都抢着用。那天,小韩在修车身侧围时,手里的几件工具都用不上,就把王洪军的钩子拿来用上了,王洪军看到说:“你咋也使上炉钩子呢?”小韩不好意思地说:“还是这家伙管用。”德国专家也来跟王洪军借钩子,用了之后,竖起大拇指说:“Wang,Chineseok,too.”
从此,王洪军对制作工具入了迷,由Z型钩、T型钩、打板等单件工具,又试制了多功能拔坑器等组合工具。拔坑器由拔头、转换接头、冲击杆、冲击块和把手组成,修“白车身”及漆面车身的各种凹坑非常管用。修“白车身”时,王洪军用黄铜铅焊和提拉工具,解决了死点坑和多层板钣金缺陷无法修复的问题;修漆面车身时就比较复杂了,得在不破坏漆面的情况下把凹坑修平,不留丝毫痕迹。他想了一个方法,在拔坑器拔头上涂上胶,用胶的粘力去拔坑,起初用的是801胶,造成冲击杆和漆面没法脱离,很容易损伤漆面。
他跑了二十多次化工商店,买了各种各样的胶,都不行,后来又到长春理工大学向大学教授咨询,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使胶和漆面十秒钟就能脱离。多年来,王洪军发明研制出整修工具40多种2000多件,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使整车质量、生产节拍有了很大提高。
创新方法,3年超越23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个产业工人都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才能使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又开始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决心使车身整修的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王洪军根据多年操作经验归纳出了:“出手慢,匀速行,回手快,力集中”的手感检查车身缺陷12字诀。总结出了凹坑,死点坑、边缘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各种整修方法,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巧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出了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
2003年4月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一致认为,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国际先进水平。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包括:轿车“白车身”表面缺陷修复法、漆后钣金缺陷修复法、车身间隙平度超差调整法和展车制作法四个部分。
展车是汽车博览会上的“名片”。它不仅展示企业产品,扩大品牌影响,而且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和企业文化的张扬。制作展车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王洪军制作展车堪称一绝,但这一绝却来之不易。
2003年以前,一汽-大众的展车每年都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来做。每次德国专家做展车时,都不让中方员工参与,怕影响展车质量。
有一天下班了,王洪军看见德国专家焊的行李箱搭接缝没焊完,就试着焊了一段,第二天德国专家问:“这是谁干的?”王洪军红着脸说是自己干的。德国专家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我都干了23年了,用你们中国话说‘不能一锹挖口井’。”
那天晚上,王洪军失眠了,他深深知道干展车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但他不能等23年,他要只争朝夕,用3年超越23年。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做展车的技术,老外一动手干,他就在边上仔细看,老外活一放下,他就认真记,老外下班了,他就在废件上反复练。经过几年的积累,王洪军掌握了十种展车制作方法,如车身内表面压痕去除法、行李箱流水槽压痕去除法、前纵梁压痕去除法、减振器护板压痕除法等。2003年,一汽-大众采用了王洪军做展车的方法,两周内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国专家通常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结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据统计,近3年来王洪军共制作展车189台,为公司节约费用700多万元。德国专家赞叹他:“王,你这3年超过了我的23年。”,说将来要高薪聘请他去德国做展车。
王洪军的修复方法不仅在生产线及展车制作上得到应用,而且在市场上发挥了作用,赢得了用户。2002年8月,一汽-大众销售服务站接到河南郑州用户求援,有170多台车被特大冰雹砸坏。当地专家都修不了,全国好几个地方请来的钣金专家也都束手无策,他们都说不做腻子无法修复,而打腻子就会影响汽车使用寿命。
一汽-大众为解决用户燃眉之急,派王洪军组成抢修小分队,急速赶赴郑州,他带领6位同事,顶着酷暑,日夜奋战,没用添加剂,没有打腻子,用他独特的修复法,仅18天就修复了178台受灾车,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整修大王”。为一汽-大众在河南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掌握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方法,王洪军决定把它整理出来,写成一本书。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给他打气、加油,催他快点把书写成。那些日子,他每天都写到半夜,爱人也帮他打字,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初稿。但是专家一看说写得不系统、逻辑不严密,王洪军有点信心不足了。
这时候,一汽-大众领导和焊装车间同事给了他很大的鼓励,集团公司工会也给了王洪军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使他坚定了信心,几易其稿,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王洪军轿车车身维修调整方法》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该书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内容通俗易懂,受到广泛好评。
打造团队,做真正的“千手观音”
很多人都说王洪军是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王洪军说:“我只有一双手,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手掌握‘中国功夫’,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形成团队,无坚不摧。”
10几年来,王洪军带了很多徒弟,经他培训、听他讲课的人就更多了,很多人都成了钣金整修的小专家,在捷达、宝来、奥迪、速腾等所有车型整修线上分兵把口的都是他的徒弟。
徒弟李然是独生子,在家啥活都不干,上班才3天,就嫌钣金活太累,说啥也不干了,王洪军跟他说:“钣金整修虽说苦点,干好了是门手艺,走到哪都有饭吃。”王洪军又几次给李然妈妈打电话,一起鼓励他。后来他进步很快,现在已经是捷达线整修班班长。
王洪军对徒弟要求非常严,一有空就让他们在废件上敲出坑包,然后修平,一天要练许多次。有一回,王洪军的徒弟刘瑞,练得不耐烦,没有敲坑就说修好了,王洪军发现后严肃地对他说:“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糊弄它一时,它糊弄你一辈子。”这句话对刘瑞震动很大,从此像换了个人,别人修一个坑,他修俩,别人修俩,他修仨,终于练成了钣金整修的一把“好手”。现在刘瑞在宝来线整修班当班长。王力猛是王洪军的得意门生,和王洪军关系非常好,王力猛本以为在工作中师傅会照顾他,给他派好活。没想到王洪军总是把难活、累活交给他,王力猛开始闹情绪了。王洪军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累活也要有人干,累活也有技术。你是我的徒弟,更要起表率作用,多干累活,也能练出绝活。”后来王力猛干活不仅用力猛,难活、累活抢着干,还主动帮助别人,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不长时间就当上了奥迪线整修班班长。
尚国春是个农民工,原来是干点焊的,对钣金整修的活很有兴趣,一有空就跟王洪军学,为了教他,王洪军的手被他划了一寸多长的口子,小尚感到非常过意不去,王洪军说:“没啥,你要真学好了,我这口子就没白划啊。”小尚很争气,在一汽-大众两届技术比武中,都拿了第一,被破格转为正式工,这是一汽-大众建厂十多年来从来没有的事。在王洪军的鼓励下,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尚现在正在读大专,又在学德语。去年小尚被评为一汽“优秀科技人才”。小尚说:“我一个农村孩子,如果没有我师傅,就没有我的今天。”
现在王洪军的很多徒弟又带了徒弟,形成了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成为干精品轿车的精锐部队。
王洪军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2004年,一汽-大众的一种新车型刚投产,经常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由于王洪军才技术高、本领大、解决问题快,常常是下班后接到厂里救急电话。有几回赶上爱人上夜班,他就把3岁的女儿一块拉着,把车停在公司大门口,把女儿锁在车里。有一次,他在线上干了3个多小时才跑回来,打开车门一看,女儿已经哭成了泪人,对他说:“爸爸,上哪去了,这么长时间,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王洪军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摸孩子裤子都尿湿了,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王洪军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用户修车,许多人慕名而来,他总是有求必应。像宝马、凯迪拉克这样的豪华车他都修过,长春有车族很多人都知道王洪军,他每年义务修车近百台。
王洪军在车间里首先提出捐助农村贫困小学的倡议,得到全公司员工的热烈响应,共有1000多人捐助了5万多块钱,他们的行为也感动了外方经理,德国专家也加入捐助行列。王洪军和工友到农村实地考察,选定了伊通县马鞍镇岗阳小学。给130多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套校服、书包等学习用品,还买了3000多册图书,为学校办起了阅览室。他们的义举得到了原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的支持,将公司更换下来的18台微机捐助给学校,帮学校建立起了电教室,使学校的教学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这之后,王洪军他们又一起资助了长春市南岭小学的4名家庭困难的小学生。
多年来,王洪军获得了很多荣誉,他被一汽评为高级专家,先后获得了第一汽车劳动奖章,长春市、吉林省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吉林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机械工业技术创新“十佳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王洪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德国大众集团专门为他发来了贺电,贺电说:尊敬的王先生,我们为有你这样的优秀员工而深感自豪和荣耀,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第一人,您已经成为大众集团员工学习的榜样。我们高兴地通知您,您将作为“大众集团奥林匹克员工活动”的一员,届时出席2008年奥运会及相关活动。
王洪军是在一汽这块沃土上培养出来的创新型工人的典型代表,是一汽实施打造“三高”人才战略结出的丰硕成果,他的事迹已经在一汽产生了王洪军效应。目前,一个学知练技、勇于创新的热潮正在兴起。一汽广大员工正以王洪军为楷模,“学习、创新、抗争、自强”,建设“三化”新一汽。王洪军的事迹闪耀着时代的光环,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的事迹报道,激发了千万产业工人的创新热情,他们正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建功立业。
王洪军 - 榜样力量
打造王洪军式创新团队项目5月31日正式启动
2008年5月31日上午,长春市总工会召开表彰大会,对去年长春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王洪式技术创新团队项目在我市正式启动。
为更充分地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提升产业工人的技术素质,长春市总工会决定立项实施王洪军式高技能人才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重点有:在长春市各基层工会打造100个技术攻关团队;攻克、解决100个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评选100名具有领军作用的金牌工人。据悉,该项目将从今年6月起开始实施,至2008年6月截止。基层工会可从现在起至6月30日进行项目申报。
项目分六个步骤进行:制定项目计划书,进行项目实施动员和任务分解;依托企业现有生产、作业、攻关班组(团队),组织100个王洪军式高技能人才创新团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围绕重点生产任务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确定团队技术攻关课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团队成员技能素质,重点培育团队核心人才;项目总结、评估,在团队核心人才中评选100个金牌工人。
据了解,长春市总工会将对实施王洪军式技术创新团队项目的优秀组织单位、优秀王洪军式技术创新团队、优秀个人进行评选表彰。同时,将评选100名金牌工人,并从中选拔部分做出突出贡献者授予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
王洪军 - 媒体聚焦
小人物大作为——记一汽大众技术工人王洪军
苦累年华
16年前,王洪军从一汽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工作,当上了一名钣金整修工。
在车间一线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一道关键工序。它要求在车身喷漆之前,对钣金做全面检查并消除所有缺陷。钣金整修是又苦又累的活,常常需要工人抱着十多斤重的高频打磨机进行修磨。工作时,噪声大,粉尘也大,到了夏天,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蒸笼,人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一会儿就湿透。
和王洪军一起进厂的工人,很多去干了电工、钳工,相对来讲,这些工作既轻巧,收入又多,王洪军却在钣金修复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肯定会有人对此极为不解。他是脑子笨还是没有调离岗位的机会?面对种种猜测,王洪军向记者道出了当时的想法:“1991~1995年,与我一起进厂的工友在这个岗位上陆陆续续都走了,德国专家也撤走了,当时我的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实践,我的整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果我这个时候走了,肯定会影响工作,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影响产品质量。后来岗位上又来了很多年轻人,我走了,这些活他们未必干得来,我留下,能好好培训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简单朴实的想法,王洪军坚持了下来。
越挫越勇
其实,坚持下来的王洪军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工作本身的苦和累,还有攻克技术难关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困难。
一汽大众对轿车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不允许表面有一点瑕疵。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开始时一汽-大众的钣金整修主要是由德国专家负责,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那时,王洪军有个念头,合资是“合”,但不能“靠”,干合资产品更得练好“中国功夫”。
于是,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开始自己练手。一天下班后,德国专家已经离开,王洪军壮着胆子修起了专家也很难修复的白车身(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但初战未捷,他干到半夜也没修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车间里也有人议论说,王洪军逞能,想往上爬,老外都修不了的东西,他还想试手,太能“得瑟了”。
无端的指责最伤人心。王洪军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何必自讨麻烦,自找没趣。不过,王洪军所在的车间主任却鼓励他说:“别担心,‘中国功夫’是练出来的,功到自然成。”从此,王洪军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下班都偷着练“中国功夫”。
王洪军在实践中发现,修复白车身,先顶哪个点,后顶哪个点;哪个点用力大一些,哪个点用力小一些,都有要求。王洪军没有因技术理论的缺乏而止步不前,他想到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于是,王洪军跑到图书馆,翻阅了金属工艺等相关资料,到书店买了《轿车表面维修》、《焊接技术》、《冲压与成型》等十几本技术书,自学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相关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洪军的刻苦攻关终于得到了初步肯定。在他对照书本反复操练两个月后,终于修好了一辆车,一直支持、鼓励王洪军的车间主任很高兴,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这位德国专家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企业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检测结果令所有人都很满意,白车身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这位德国专家对技艺超群的王洪军佩服不已,一连说了三个“verygood(非常好)”。
勇于发明
王洪军在一片质疑声中,终于得到了包括德国专家在内的各方肯定。他本可以依靠自己高超的技术“舒服”地干下去,然而王洪军又开始钻研了。
工具在钣金整修中至关重要,而一汽大众原来使用的钣金整修工具完全依靠德国进口。这带来几个弊端:一是价格高,一套工具十几件,价格要四五万元。二是订货周期长,一般工具要二个月才能到货。三是工具品种不全,有些缺陷修复根本没有工具可用。
“我那时想,‘手巧不如家什妙’。于是开始琢磨自己做工具。”王洪军告诉记者。在大家半信半疑的眼神里,王洪军下定决心:不做就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
据王洪军回忆,他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侧围用的钩子,这件工具开始应用的时候并不十全十美。“起初,着力点没有找准,虽然能够触及到缺陷处,但用不上力量。”他说。后来,王洪军调整了工具的弯度和尺寸,解决了着力点的问题。可是这一回,工具又因为前端强度不够,一用力钩子就打弯变形。王洪军没有轻易放弃,他重新调整了做钩子的材料,把低碳钢改为高碳钢,经过改进,工具的强度提高了。但没过几天,王洪军用这个钩子修门槛时,一使劲儿,钩子的前端折了,这时身边的德国专家说:“中国的,不好;德国的,OK。”王洪军告诉记者,王洪军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心想德国的能OK,中国的也能OK。
不服输的王洪军,一边向技工学校的老师请教,一边学习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知识。在大家的帮助下,王洪军对钩子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后的第一件工具终于做成了。“大家都抢着用,德国专家也来借钩子,用了之后,他竖起大拇指说‘王,中国的也OK’。”王洪军边讲边露出自豪的表情。
从此,王洪军对制作工具入了迷。王洪军由制作Z形钩、T形钩、打板等单件工具,发展到制作多功能拔坑器等组合工具。他的自制工具越做越多,由几十件、几百件到上千件,工友们开始亲昵地称呼他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
有了各种工具的帮助,原来一些被称为死点坑的缺陷也能迎刃而解。拔坑器就是这样的一种“好家什”。它由拔头、转换接头、冲击杆、冲击块和把手组成,在修复白车身及漆面车身的各种凹坑时非常有效。王洪军介绍说,修复白车身时,他用黄铜铅焊和提拉工具,解决了死点坑和多层板钣金缺陷无法修复的问题。但修漆面车身时情况比较复杂,它要求必须在不破坏漆面的情况下把凹坑修平,不留丝毫痕迹。王洪军想了一个方法,他在拔坑器拔头上涂上胶,用胶的粘力去拔坑。开始时王洪军用801胶,造成冲击杆和漆面无法脱离,很容易损伤漆面。“我跑了20多次化工商店,买了各种各样的胶试验,结果都不行。”王洪军说,“后来到长春理工大学向教授咨询并继续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一种特殊方法,使胶和漆十秒钟就能脱离。”
多年来,王洪军发明研制出的40余种2000多件整修工具,满足了各种车型、各类缺陷的修复,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胆创新
王洪军在发明制作工具的同时,又开始着手总结快捷有效的钣金整修方法。
“出手慢、匀速行、回手快、力集中”,是王洪军归纳的检查车身缺陷12字诀。他还总结出边缘坑、波浪、压痕等不同缺陷的各种整修方法,并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巧进行整理、归纳,创造出47项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2003年4月,王洪军创造的方法通过了德国质保专家组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们一致认为,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有重大的实用价值,达国际先进水平。据介绍,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包括轿车白车身表面缺陷修复法、漆后钣金缺陷修复法、车身间隙平度超差调整法和展车制作法四个部分。
说起展车制作法的过程,王洪军格外动情。事实上,展车是企业在汽车博览会上的名片,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也是企业文化的张扬。制作展车可以说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王洪军说,自己在展车制作方面的技艺来之不易。
2003年以前,一汽大众的展车每年都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来做。每次德国专家制作展车时,因为担心影响展车质量都不让中方员工参与。一天下班后,王洪军看见德国专家焊的行李箱接缝还没焊完,就自己试着焊了一段。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后便问:“这是谁干的?”王洪军红着脸说是自己干的,德国专家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我干了23年了,用你们中国话说‘不能一锹挖口井’。”“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王洪军讲道,“我知道制作展车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但我不能等23年。”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制作展车的技术。王洪军要只争朝夕,用3年超越23年。德国专家动手制作展车时,他在边上仔细观察,德国专家一放下活,他就认真记;德国专家下班了,他就在废件上反复练。经过几年的积累,王洪军掌握了10种展车制作方法。2003年,一汽-大众采用王洪军制作展车的方法,仅用不到两周时间就出色完成了德国专家通常需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从此结束了公司每年花费大笔外汇聘请德国专家制作展车的历史。
近三年来王洪军共制作展车189辆,为公司节约费用700多万元,就连以前不信任他的德国专家也赞叹道:“王,你这3年超过了我的23年。”
其实,王洪军的修复方法不仅在生产线及展车制作上得到应用,在市场上也能发挥作用,赢得用户心。2002年8月,一汽大众销售服务站接到河南郑州用户求援,那里有178辆车被特大冰雹砸坏,当地专家无法维修,从全国好几个地方请来的钣金专家也对此束手无策。这些专家认为,不打腻子无法修复汽车,而打腻子就会影响汽车使用寿命。为解决用户的燃眉之急,一汽大众派王洪军组成抢修小分队迅速赶赴郑州。
王洪军带领六位同事,顶着酷暑,日夜奋战。他在不使用添加剂、不打腻子的前提下,用自己独特的修复法,仅用18天就修复了178辆“受灾车”。用户对王洪军的整修技艺赞叹不已,称他为“整修大王”。后来,王洪军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将这些快速修复方法整理出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发行。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工人,王洪军和许多科技工作者一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在他心中,究竟怎么理解自主创新,王洪军告诉记者:“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为了获奖或得到别人承认。创新是为了事情有一个好的结果,比如节约资金、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表示,一线工人创新有优势,因为他们最清楚怎样去做才最好。领导交待什么才去做什么的观念有局限性。劳动光荣不仅意味着吃苦流汗,更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识体现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