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物理学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人物经历

1967年11月,叶军出生于中国上海。

198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

1997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7至199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研究。

叶军(物理学家)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1999年,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物理学家;同年,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同年,任国国家标准和技术与科罗拉多大学联合建立的实验天体物理实验室地(JILA)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2004年,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院士 (Fellow)。

2008年,叶军已于约翰·霍尔退休后接管了他在科罗拉多大学的实验室。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叶军基于在超冷原子、相位稳定激光等领域的突破,发展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做出了许多世界首创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中性原子态-不敏感光阱的方法,使原子的内部和外部自由度精确分离,为实现高精度原子光钟奠定基础。首次精密测量了光晶格中锶原子的光学频率,并建立锶原子光钟系统,在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三个关键参数均达到世界最高指标。发展了最稳定的激光并获得了最窄的激光光谱线宽,激光稳定性达到0.01Hz水平。开拓了进行光学频率远程比较和原子钟信号分发的光相位相干长程光纤网络研究。精确测量费米原子系统中的光钟频移;发现当多体系统的粒子数增加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也同时提高;研究了多体量子自旋系统,自旋对称性及其对多体系统的影响;并将光钟精密测量用于物质的拓扑态性质研究。

叶军实现了极性分子量子气体,开拓了超冷化学和量子化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与Deborah Jin合作,他制备出世界上首个极性分子的量子气体,为超冷化学、关联量子物质和物理常数的测量奠定了重要基础,开拓了超冷化学新领域;在强相互作用偶极量子气体的控制工作方面,他创造性地使用三维的光学晶格来将极性分子一个接一个地限制在独立的格点中,首次观察到了固定在深的三维光学晶格中的极性分子长程偶极相互作用。

叶军发展了光学频率梳及其在光谱学中的应用,拓展了在远紫外和中红外光谱区域的频率梳及其应用。他在约翰·霍尔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首次提出并发展了“直接频率梳谱”。这些进展使人类呼吸样本、危险痕量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环境气体监测的超灵敏探测得以实现。

人才培养

叶军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他还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等的物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2006年,叶军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人物评价

非常优秀的世界级物理学家,是天体物理领域最前沿的领军人物。(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评)

叶军今年只有40岁,但已被国际同行公认为光学领域伟大的人物之一。(卡尔·蔡司研究奖的新闻公告评)

叶军为中国物理学科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