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尔·本·杰伦 人物介绍

个人履历

个人简介

塔哈尔·本·杰伦,1944年出生于摩洛哥古城非斯,小时候在街区的古兰经学校读书,六岁时进入双语学校。他十一岁时跟随父母到了北部海港丹吉尔,直到十九岁中学毕业,又到了首都拉巴特的大学攻读哲学。大学期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1971年,由于摩洛哥在哲学教学方面开始阿拉伯化,本·杰伦无法担任哲学教职,只好去了巴黎,开始攻读心理学,并为《世界报》撰文。三年后,他获得社会精神病学博士学位。1985年,他出版了小说《沙之子》,一举成名;1987年出版的小说《神圣的夜晚》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这是北非法语作家首次获得该奖。本·杰伦写了多本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如《向我女儿解释种族主义》、《向孩子们解释伊斯兰》等等。2001年,小说《那片致盲的漆黑》出版。这部小说讲述了摩洛哥的一座地下监狱,很多人在全无光线的狭小地牢里被长期关押。2004年,这部小说的英译本获得IMPAC都柏林文学奖。2008年,本·杰伦被选为龚古尔文学奖评委。

当选评委

塔哈尔·本·杰伦-当选为龚古尔奖评委会新评委在龚古尔奖评委会例行会议上, 帕特里克·朗博(Patrick Rambaud)和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两位作家当选为新评委,以取代老评委弗朗索瓦·努里西耶(Francois Nourissier)和达尼埃尔·布朗热(Daniel Boulanger)辞职后所空出的位子。

评委会改革

新年伊始,迫于外界对文学评奖机制诸多批评的压力,龚古尔奖评委会决心进行改革,采取更加透明的政策和评委年轻化的举措。其中之一是将评委投票的年龄上限设定为80岁,超过80岁则自动转为名誉评委,不再拥有投票权。于是已是80高龄、从1977年就开始担任评委并一度担任过评委会主席的老评委努里西耶率先垂范,以健康原因提出辞职。85岁高龄的布朗热也随后提出只保留名誉头衔,给新评委腾出位置。

获奖

这次补选的两位新评委也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论实力,朗博的小说《 战役》 (La Bataille)1997年同时获得龚古尔奖和 法兰西学院奖,本·杰伦的小说《神圣的夜晚》 (La Nuitsacrée)1987年也获得过龚古尔奖,2004年他的《这炫目致盲的光》(Cette aveuglante absence de lumière)获得了 都柏林文学奖;论年龄,二人分别是62岁和63岁;论背景本·杰伦是 摩洛哥裔,这也表明了评委会的开明态度。

代表作及获奖

《那耀眼的黑暗》

摩洛哥当代著名小说家、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凭借其2001年出版的法语小说《 那耀眼的黑暗》的英译本(英文译名为:This Blinding Absence of Light),于6月27日获得了本年度的爱尔兰IMPAC文学奖。

塔哈尔·本·杰伦 人物介绍(图1)

《 那耀眼的黑暗》的法文原著此前已在法国成为畅销书,其故事以摩洛哥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71年被指控参与针对当时摩洛哥国王 哈桑二世的政变军官在政变失败被捕后的狱中经历。那些政变军官被关押在 摩洛哥东南部的塔兹马马尔特监狱。在被关押的20年中,许多政变军官受到了非人道的待遇,而当局在这段时间内一直对外否认塔兹马马尔特监狱的存在,直到1991年,才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将这些军官释放。

《这眩目致盲的光》

龚古尔奖得主本·杰伦 以“活尸”小说获 都柏林文学奖

塔哈尔·本·杰伦以其小说《这眩目致盲的光》,获得了本年度的IMPAC 都柏林文学奖。该奖号称世界上为单本小说所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奖金10万欧元。 都柏林奖评委会认为,《这眩目致盲的光》是一部“小说杰作”,并盛赞其“炽热的朴素和美”,以及“语言的明澈”。小说法文本早已成为法国畅销书,其故事基于真实事件写成,叙述了男主人公在摩洛哥沙漠中一座地下集中营渡过的20年骇人听闻的岁月。此类集中营为已故摩洛哥国王 哈桑二世为监禁政治犯而设,很多人在全无阳光的窄小地牢里,被关押了数十年。当地牢于1991年打开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囚犯得以幸存。评委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部关于蛮地和幸存者——那些u2018活尸u2019的小说,同时动人地描述了无限的恶,以及人类求生精神的力量。”

都柏林文学奖由都柏林市议会、市政府和IMPAC公司共同主办,用以奖励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以任何语言写成的文学精品。的候选书目由世界47个国家的162家图书馆推荐,其中35部系由外语译成英文,《这眩目致盲的光》译自法文,因此,10万欧元奖金将由杰伦和该书的英译者琳达·卡沃代尔(Linda Coverdale)分享,杰伦得7.5万欧元,卡氏得2.5万欧元。获奖者为土耳其作家奥汉·帕穆克(Orhan Pamuk)的《我的名字是红色》(MyName Is Red)。

《神圣的夜晚》

出版于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让他获得了当年法语文学的最高奖——龚古尔奖,成为北非法语区的阿拉伯作家获此奖的第一人。此书在中国内地有译林出版社1988年的中译本,译笔甚佳。《神圣的夜晚》讲的是一个被当作男孩来养的阿拉伯女孩的命运。故事中的“我”虽生为女孩,但少年时不仅被模拟地施行割礼,而且还遭受过束胸的折磨,直到父亲死后,她才摆脱了男孩的生活方式,有了一点点女性生活的自由。然而后来她仍然未摆脱悲剧命运,她被一个盲人男子爱上后,却被那盲人的姐姐所陷害,并最终被残酷无情地实施了真正的割礼,成为一个丧失性别特征的“变性人”。“我”是男性社会的牺牲品,“我”代表了在专制的男权压迫下处于社会底层中的女性,不但被剥夺了爱和被爱的权利,而且身为女性的正常心灵受到残忍的扭曲。或许正是本·杰伦在小说中揭示的触目惊心的事实震动了读者和评委,作品获得龚古尔奖后一直畅销,持续稳居销售排行榜榜首,卖了50多万册。

其他奖项

此外,1988年,本·杰伦的《为女儿讲解种族主义》一书,获联合国之友的“全球宽容奖”;1994年又以《被撕毁的人》获颁地中海文学奖。有人预言,倘若再有非洲作家获 诺贝尔奖,本·杰伦恐将当仁不让。

社会评价

目前在法国文坛上创作最活跃、名气最大、读者最认可的一批作家,大都出生在40年代,他们虽没有亲身经受战火的洗礼,但青年时代却经历了轰轰烈烈的6·8学潮,还有方兴未艾的女权运动,其生活与创作与老一辈作家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佼佼者有勒克莱齐奥、莫迪阿诺等,而本·杰伦无疑应该列在他们之中。而与同辈的其他作家相比较,本·杰伦又有其特殊的一点,这便是他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战斗精神,无论在他的生活中,还是他的作品,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个特点是由他的社会出身、他的移民意识所决定的。尽管他于1971年定居法国,并从事教育与新闻工作,但他每年都有相当时间回到故国,与留在那里的家人团聚。这使得他能够对北非阿拉伯人,尤其是身处多重压迫下的女性在两地的不同境遇进行比较。早在1975年,他就以《论法国北非劳工情感与性感之贫困》为题,完成并答辩通过了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以论文的形式探讨了北非阿拉伯移民在法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他们在爱情问题上的精神病理学的症候。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版了《给我女儿解释的种族主义》(1997)一书,揭示种族主义弊病的实质,其间有杂文集《扁桃树因伤而枯》(1976),也是探讨移民的爱情生活的,可见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的情结几十年中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其他作品

1973年,本·杰伦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哈鲁达》,其后,又有《孤独的遁世者》、 《疯子穆哈与智者穆哈》、 《沙土的躯体》等小说作品问世。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获得龚古尔奖,给他带来了荣誉。从此,法国和全世界的人知道了在法国有一个用法语写作的摩洛哥作家,他通过小说表达自己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正义感。

《神圣的夜晚》之后,本·杰伦又出版了小说《低垂的眼睛》(1991)、《盲目的天使》(1992)、《初恋总是最后之恋》(1995)等等。几乎每一部都叫好,每一部都畅销。

他在1997年出版的小说《错误的夜晚》被某些书评家认为是他最好的小说作品。女主人公摩洛哥姑娘齐娜是“公认”的“中了魔”的“邪恶”美人,然而其“充满毒液”的女性魅力倾倒了全城的男人,男人们一方面咒骂她为“女巫”,另一方面又无不想“希冀于一种例外的情爱”而拥有她,但都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她则诅咒着她的“情人们”,把一个个盲目的男人带向自作自受的苦海。总之,在世人的眼中,齐娜始终是一个女巫,既不自洁也不自爱。她只是“等待着戈多”。可以认为,在小说《错误的夜晚》中,齐娜充当了本·杰伦的代言人,面对社会上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她勇敢地开口,让伪君子们暴露了虚伪、奸诈的本质。借助于一种“文学情境中男性作者的女性人物化”,本·杰伦使“女巫”齐娜赢得了读者的同情,为传统意义上的女恶魔伸张了正义。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