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性 别: 男李凖出生年月: 1928.9-2000.2.2 民 族: 蒙古族 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农忙五月天》,散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彼岸集》、《森林夜话》,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龙马精神》、《石头梦》、《双雄会》、《清凉寺的钟声》,《吉鸿昌》(均已拍摄发行)等。 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获第二届百花大奖及最佳编剧奖、《老兵新传》(均已拍摄发行)获1952年莫斯科电影节奖,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人物简介
本姓木华梨,蒙古族。明初部分蒙古贵族被根招抚,而木华黎等不愿向明朝廷报到,便去开荒,加入屯田大军。李凖的祖先即是木华黎,由于解甲归田且迁向洛阳龙门,故当去“木华”,谐汉姓“李”。
1944年,回乡务农,并参加镇上一个业余剧团的演出。开始学习编戏。1948年,洛阳解放,李准参加了工作,在洛阳市银行当职员。后调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作语文教师,其间,仍继续他的写作。 1953年,他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成了他的成名作,发表后被毛泽东主席加编者按在全国近50家报刊转载。
1954年,李准参加了文化部电影局举办的“电影剧本讲习班”,同时,调到河南省文联,成为专业作家,由于他对农村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写出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好作品,如《李双双小传》、《耘云记》、《两代人》等。
1956年,他开始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老兵新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乐观、豪迈、主动要求到北大荒去发挥余热的老兵战长河的形象,搬上银幕后,很快就受到观众好评,在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奖。接着,他又创作了《小康人家》、《李双双》、《耕云播雨》、《龙马精神》等十余部电影剧本。尤其是《李双双》,他将李双双这个性格泼辣,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的农村妇女和孙喜旺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明哲保身描绘得生动,自然,加之张瑞芳和仲星火的清湛表演,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李准因此获得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1966年,“文革”开始,他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河南省西华县,这里是黄泛区,老百姓有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的感动了他,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激励他再一次拿起笔于1975年完成了电影剧本《大河奔流》的创作。他改以往的微观写法为宏观写法,把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斗争中描绘人物坎坷多变的命运,这个剧本也是李准创作上的一次突破,虽说剧本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在人物塑造上有些拔高,情节上有些一般化,概念化,但对于作者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成绩仍应肯定。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先后创作、改编了电影剧本《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会》、《失信的村庄》、《大漠紫禁令》、《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丰富的生活经验,坎坷的命运,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真实,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善于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李双双、孙喜旺,李麦,郭扁子、李秀芝等都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除《李双双》获奖外,《老兵新传》、《高山下的花环》都曾获过国内国外大奖。由于文学和电影方面的成就,他既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还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小康人家》《耕云播雨》 《龙马精神》
《大河奔流》《荆柯传》 《双雄会》
《失信的村庄》《大漠紫禁令》 《清凉寺的钟声》
《老兵新传》(建国十周年优秀影片,莫斯科电影节银质奖)
《李双双》(第2届百花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故事片奖)
《牧马人》(1983年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黄河东流去》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