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指农历七、八、九月,是一年中第3个季节,从立秋开始,到霜降结束。“秋”字从禾、从火,从象形文字演变看,最早指秋天躲在灶台边取暖的蟋蟀(图1)。
随着农业社会形成之后,“秋”的含义,一指禾谷成熟丰收;二指秋收后庄稼人焚烧秸秆等的场景;同时秋季气候干燥,植物枯萎,容易引起山林火灾。
图1 “秋”汉字演变过程
秋季有两大特点:凉、燥。从中医天人观谈秋季养生,需要把握的原则有:①适其寒温;②收藏精气;③养阴润燥;④肺之所主。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中的秋冬季节,指收获、收藏。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养生,应遵循《内经》的养生之道。
随着夏季渐去,大自然由暑热转为秋凉,阳气渐弱,阴气渐增,万物整体从“长”转“收”,逐渐成熟;气候也由炎热、潮湿向凉燥过渡。通常,白天艳阳,夜间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偶尔又遇上“秋老虎”(秋凉季节反常、极其炎热的气候)。秋季降水减少,地理环境多为干燥。
图2 校园的秋景
对于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具体而言,秋季应该如何进行心血管调养呢?
1.适其寒温。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白天秋高气爽,要注意防晒,外出宜佩戴帽子,戴墨镜保护眼睛;夜间注意保暖,可盖“空调被”或蚕丝薄被;外出旅游须备长袖衬衣或风衣。
2.收藏精气。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不妄作劳。勿熬夜,避免睡前玩手机、上网至深夜,建议在子时(23时)前入睡。
3.养阴润燥。秋燥易伤人体津液,导致人们口干舌燥、皮肤干涩、便秘等不适,甚至导致循环容量减少、水电解质紊乱、心绞痛发作等。燥邪伤肺,对于肺气虚弱的老年人,可引起干咳、咽中黏痰难咯等,甚则出现喘息。
因此,在饮食上须以凉润、滋阴为主,适当食用粳米、蜂蜜、冰糖、银耳、鲜百合、沙参、玉竹、木瓜、梨、苹果、枇杷果、罗汉果等润肺生津之品。中医认为酸甘可化阴津,可适当食用酸味食品,如山楂肉、桑椹子、乌梅、菠萝等;勿过量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亦不宜多吃烧烤、吸烟、酗酒。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在专科辨证开具药膳、膏方服用。
图3 秋石斛
4.肺之所主。秋在五行属金,金主肃杀;在五脏应肺,肺在志为悲。受气候影响,人们在秋季更容易出现悲伤、忧愁等不良情绪,导致血压异常波动、心绞痛、心衰加重、心律失常等。季节转换之际,尤其易发心脑血管事件。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五脏相关。在秋季,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自我疏导、调节情绪。慎防情绪应激,木火刑金,肺金不能助心治节;房劳过度,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精气耗泄,水火不济,心火独亢,引发心脑病证。
“四季脾旺不受邪”,秋季必须调养脾胃,尤其要顾护胃阴、脾胃之气,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调理脾胃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抵御各种病毒、细菌感染,包括感冒、流感、新冠病毒感染及各种呼吸、消化系统感染,此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注意饮水。秋燥季节,建议每天饮水2000-2500ml,其中包括茶饮、汤水、药膳等液体。对于参加户外运动、水分丢失较多的人群,须增加饮水量。
6.膳食推荐。如南北杏雪梨炖猪肺、沙参玉竹百合煲鸡汤、川贝冰糖炖雪梨、南北杏金银菜炖排骨汤(金银菜指白菜和白菜干)、木瓜煲猪蹍肉。
结语
秋季虽然是万物凋零的季节,黄叶纷飞,白露为霜,具有肃杀之气,但是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却有《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一反古代文人伤春悲秋的传统,转而以秋怡情。现代更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充满伟人的豪迈和激情。
秋季燥邪当道,宜养心、怡情、敛阳、润燥,保持平和、开朗、乐观的心态,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增减衣被以适其寒温。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