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焦虑蔓延到身高。
有女孩“中枢性性早熟”,
很可能初潮来得过早,
挤压长个子空间。
医生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一是调整饮食、睡眠,结合运动,
对照父母身高,
最低能有1米55左右,
乐观一点有可能到1米6;
再一种就是打性抑制针,
抑制骨龄过快成熟,
让个子多长一会。
妈妈选择了后者,
按照最理想的情况算,
打满两年,也要20万左右。
有女孩想从事护理工作,
身高约为1米49,没达标。
手头宽裕的爸爸希望注射生长激素,
但医生认为孩子骨龄已有15岁,
打针也无法追加身高,
爸爸说,
“我给你100万够不够?”“300万够不够?”
医生回绝了他的要求。
即便很多家长嘴上都说,
孩子健康快乐比啥都强,
但看到人群中自己的孩子矮了,
焦虑还是猝不及防地来了。
不只身高,
还有牙齿,
“整牙热”从青少年和成人蔓延到低龄儿童,
三岁孩子就开始戴牙套了;
还有医美低龄化,
还有保持好身材从娃娃抓起……
为人父母,得操多大的心啊。
生娃容易养娃难,
诚不欺我。
不能笼统地认为,
这些焦虑是自己作妖,自讨苦吃。
有很多父母,并不奢望“高人一等”,
只要达到同性别、同年龄段标准身高就行。
治疗、干预如果错过了黄金期,
再怎么弥补都无济于事,
所以,有一丝希望,
就要牢牢抓住,
省吃俭用也不亏欠孩子。
他们并无意在起跑线上拼争,
不是在追求80分、90分,
而是在努力及格。
毫不怀疑,
父母是为了孩子好,
但爱的力量改变不了科学现实。
打性抑制针、注射生长激素,
这是一种药物治疗,
不是在吃营养剂,
一些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会影响孩子的自然成长。
家长要仔细权衡,考虑好后果。
却也有很多焦虑脱胎于丛林法则,
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
在未来竞争中有更多优势,
平视众人还不够,还要俯视。
望子成龙,可以理解,
可 “鸡娃”也得有个边吧,
培养兴趣特长、增强专业技术、
提升内在修养,
不比“拔苗助长”更有用吗?
何以解忧?
家长自己先得打开心结。
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
一些发育问题难以解决。
对于无法改变的结果,
折腾一番,起不到好效果,
终究要勇敢面对,
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
接受改变不了的。
别跟自己过不去,
别到头来,孩子没啥大问题,
自己倒“有病”了。
世界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
那些取得大成就的小个子,
谁都能随口说出很多。
“如果我个子矮,
即便未来考上好大学,
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我高一点,我人生就有更多可能性。”
13岁的中学生1米72,
仍然觉得身高不够。
还有家长说,
强行给孩子增高,
是因为自己上学的时候被老师要求
“高的站一边,矮的站一边”,
不想让孩子再品尝这种滋味。
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大家在求学、找工作、谈恋爱等方面,
面对着很多形形色色的偏见和壁垒,
焦虑是被潜规则逼出来的。
洗刷扭曲的认知、荡清污浊的风气,
既是家长和孩子消除焦虑的良药,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一个包容、多元、彼此尊重、
充满爱心的社会,
其活力和前景,
定要好过一个充满傲慢、偏见、歧视的社会。
愿每一个人,不论高低,都被平等相待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