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曾因好奇学道 后又投笔从戎-古诗词鉴赏

大约二十岁,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 ,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 ,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 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种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 ,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之路

王昌龄仕途坎坷,却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 的追求,广泛精心 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 ,就是放浪形骸 。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 。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饮酒论诗,王昌龄和、 的小趣事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 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

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昌龄拜访后不久孟浩然旧疾而死,离开后却意外遇见,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

日暮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冤死途中,究竟为何被杀记载甚少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

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这年,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 ,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 ,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