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谦 简历 - 名人简历

个人资料

姓名:林明谦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70年

  学历:台湾大学哲学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研究所毕业。

 主要经历:台湾曾职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PC OFFICE计算机杂志编辑、年代资讯媒体总监、诚品书店网络部市场总监等。

林明谦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在大陆曾任职明星时代(晨星集团)编辑顾问、MAXIM国际中文版(南华早报)编辑顾问。

  现任时尚健康Menu2019s Health杂志主编。

著书:《从此我们失去联络》等三本小说集。

访时尚健康·男士主编林明谦

 “和亚洲其它国家相较,中国杂志将来最有可能做到版权输出。中国的杂志市场很像美国,在这样大的人口、地域里,使用一种共同语言,现在全世界符合这样条件的市场几乎没有了。在台湾和香港做杂志,虽然资讯很快,但市场规模决定了杂志不会长成“巨型”,欧洲的杂志观念新颖,但语种驳杂注定了其局限性。中国的杂志有可能发展成美国那样的规模,甚至全世界所有的华人区都可以阅读,可现在中国杂志相对比较本地化,很难做到文化输出。但这是中国杂志最有本钱可以努力的方向。现阶段虽然还借助版权的力量,让内容更专业,因为专业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而这个投入最有可能在版权输出中回收。现在,纸媒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如果让我提供可能活下来的理由,我认为专业化和版权输出是最好的方向。” ——林明谦

只有专业化才能国际化

  问:你为什么会认为版权输出才是中国杂志未来的方向呢?这种说法很新颖,我还是头一次听到。

  答:拿《男士健康》现在做的几个大奖,比如“健身房大奖”、“男士体面大奖”,以及五月份即将公布的“百万国人性行为大调查”做比方。这次性调查分成两部分,一是来源于网上、读者来函和地面活动收回的问卷,这种调查问卷90%来自于网络,这对关注这个议题的学术领域来说几乎没有价值,只能反映某种现象,得不到很严谨的结论。所以,我们又委托学者方刚做质化调查,在中国的金领阶层严格挑选样本,以专业方式操作,这个深度调查是有学术价值的。一般来说这样的调查应是政府来资助,经费至少需要100万以上,如果政府没有投入,之后五年十年很可能就不能继续研究。实际上我的理想是,虽然今年我们的样本数和投入不太大,只做了部分调查,但我们持续做下去,用媒体的力量找到经费以及相关学者来做大型研究,真正反映出中国人在两性关系上的全貌。

  在WEB2.0时代,我觉得,平面媒体在这方面能做的事,要比电视、网络多很多。电视的商业操作更加直接,网络太强调快速及海量,在这部分的投入都不会像我们这么大。但媒体真正要做的是专业性和影响力,只有大型的媒体才有能力做。媒体的影响力,不是说很多人读你的内容就够了。但我想,现在已经不是缺话题的时代,缺的是有专业的媒体去做一些深度、有影响力的研究。

  问:你为什么这样强调专业性?媒体怎样才能做到专业性?

  答:现在是一个商业化很严重的社会,如果没有媒体来做这样的事情,你会发现最后围在你周围的剩下各种手法包装后的厂商软硬广告,以健身产业为例,他们新推出了健身器械,到处去推广,然后帮你做培训,他们所讲的观点都是对他们有利的。看一些教练的证件,他们可以教这些项目,都是因为有这些器械。但是事实的全貌厂商是未必会告诉读者的,媒体要做的就是在可能的范围里搞清楚真相。如果媒体不能这样做,那就是玩票的媒体。这样的媒体我们不缺,我们缺的是国外那种历史很悠久,很有良心,对这个行业十分了解的媒体。我觉得不管哪一种媒体,媒体是社会的良心,但这在新媒体上目前看来体现得并不明显。建立一个媒体王国需要真正扎根,不光为了赢利,而且媒体本身就不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

  要做到这些事情,这个媒体本身的立意要非常坚强,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要有这个想法,然后肯在这上面投入,之后才有可能达到国际化。你做的性调查在国际上都得到认可,一定先要在专业性上做到足够。在评选产品的时候,是真的比较专业,花大本钱去做。你的专业核心做到这点,你就越能国际化你的品牌与内容。

  资讯越海量,顶尖的媒体就越重要。因为大家时间太少了,所以每个人都挑最好的品牌来阅读,反倒对这个媒体更依赖,所以品牌就显得越重要。新媒体确实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一些缺点,杂志可能不是第一选择,但杂志是一个很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怎么把它创造到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把品牌做好,最后肯定有一些品牌是能够国际化的。

  问:《男士健康》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每个杂志有它基本的核心内容。《男士健康》的健康、健身和两性,是最核心的三个内容。外版Menu2019s Health在健康部分,除了有很多的健康顾问之外,在食物部分有很严格的把关,有自己的测试厨房,做出来的每道菜都要经过测评为内容负责任;在健身部分,有自己的健身房,有专业的健身教练定期开发新的健身课程,同一种健身项目,隔一段时间就可能开发出一种新的方式,会让人觉得新鲜,不会陷入一种疲态。外版有足够的预算养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不用写稿,只是专门做研究,搜集最新资讯,教你如何使用器械,减少健身的痛苦,增强健身的效果。这样的功夫任何一个读者,甚至稍微小型的媒体都没法下到,只有MH愿意花心思在这里。

  问:杂志怎样才能做到版权输出?

  答:从外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版本所提供的支持,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答案。我们如果能够从中学习,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MH除了核心内容以外,还提供一个很大的图片库。图片也是杂志珍贵的财产,TIME做同一个专题的时候,可以用其从创刊至今所有的图片,别的媒体就很难与其竞争。如果你的杂志90%的图片都来自于网上图片库,那么杂志的独特性就很难保证。减低对网上图片的依赖,也是做好版权输出的一个准备。

  MH在全球管控它的品牌。他们每年会选用最贴合杂志形象的男女模特去拍照,只要你的杂志需要出现幸福男女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些图片。同时试图让图片国际化,减少对本地口味的专注。尽量不按当地的审美标准去选择,而用国际上普遍认为的美男美女的标准去选择。比如封面模特,在美国可能卖得好的封面是肌肉很大块的模特,但他们会挑一些肌肉没有那么大的来拍;比如黑人,不会选那种非常黑的,而是选那种看上去像晒黑的人做模特。

  每一个地区版本都有60%、70%是属于本土内容,剩下的是版权提供的。中国的杂志要做到国际化就要想到:未来要有30%提供给其它国家。如果没有这30%,那么就只能是一个本土杂志。如何做到这30%,得问自己,是否有足够专业的核心内容和国际化图片,是否有同样的能力去做这样的事。这30%之间有很大的空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你觉得做到专业化最重要的是那些方面?

  答:人才和投入。但有时你有足够的预算,也未必能找到这样的人。在这些新领域,你需要足够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只有当它形成了一个产业,才会有那样的人才出来。如果只有少数健身房,少数人在运动,也就不需要太好的教练。只有市场大了,有竞争了,教练才愿意花钱到国外去学习新东西,然后才可能在很多健身房实践,他们知道国际国内的差异,有很新的观念,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才。在中国找一个健身编辑就很困难,找健身教练设计课程就更难。相对来说,台湾香港这些人才比较多。  男性杂志的面子与里子

  问:以这样的角度看, 在中国做一本男性健康类杂志是不是早了?

  答:我们的确走得非常前端。目前国内还是以事业成功男人为主流的时代,但这些事业成功的男人还没有很好认识到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品味、好的身体是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MH每个月能卖100多万册,我们只能卖到几十万册的原因。这中间有太大的落差。健康与健身的观念也有很大不同。

  从我开始做《男士健康》,会花很多时间教育身边的朋友。我发现健身房里有太多的死卡,许多人用过1、2次就不再去了。健身房不会去激活这些死卡,变成死卡的很大原因是人们不懂得如何使用它。很多人觉得好不容易抽出1、2个小时去,一定要在这1、2个小时内做完所有的健身项目,好像这样才值。健身房有很多设备,但不是每一个设备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比如跑步机,二十几岁去跑没有问题,三十几岁就要跑得有技巧。最开始快走,然后快跑1分钟,然后再快走,再快跑。总共可能来3、5个循环,今天就结束这个项目,总共也才二十几分钟。我看到有些人一跑就是1个小时,跑到腿软,然后觉得自己体力怎么这么差,没有得到健身的乐趣,就不会再来了。健康对每个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男士健康》会为你想这些解决方案。

  问:你怎么看国内的男性杂志?《男士健康》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答:男性杂志市场还不成熟,还可以容纳好几本。现在综合类男性杂志很多,《男士健康》比较偏专业一点。男人在他喜欢的领域里都会找最专业的杂志来看,这是男人的阅读习惯。比如体育,男性一定看专业的体育杂志比如《体育画报》,财经就看商业杂志比如《商业周刊》,是赛车手就看赛车杂志,军事迷也要找专门的军事杂志来看。比如高尔夫、酒、动漫、机械模型等杂志,基本上都是男人在看。综合性的男性杂志恰恰是最难做的,市场也相对分散一些。从全球发行量来说,Esquire、GQ老品牌的绅士风男性杂志等都排在十名外,现在全球卖得最好的新派的男性杂志像Menu2019s Health,FHM跟Maxim,都各有20-30多个版本。

  问:为什么像FHM和Maxim这样的男性杂志在全球大受欢迎?

  答:Maxim和FHM就好像双胞胎,从做杂志的态度到内容,几乎没有差别。他们是为“bloke”男性而做。bloke是22-30岁的某一群男人,套用男人装的术语叫后雅痞。从打扮上来说,如果穿西装,里面一定不是衬衫,也不打领带;就算穿西服衬衫,也一定穿牛仔裤;如果穿成套的西服,里面也一定是圆领的,这种风格现在被定义为smart causal。

  Esquire、GQ这样的杂志有点像老牌绅士,早期时装元素是很强的,他们有点像Bazaar、Vogue的男版,我认为一般男人不看这些东西,而bloke是非常男人的。FHM、Maxim选择的是在老派的Gentleman和playboy之间的一条路,这种男人也喜欢性,但他们不那么粗野;他们也喜欢Fashion,但不是什么都讲名牌,他们不假惺惺,也不摆架子,是男人的主流。FHM、Maxim做的就是主流男人的趣味,男人的好奇心、男人的冒险、男人的无聊,通通照顾到,并用同样的心去看女人、看车、看人生。世界上每个地方都有这种男人,而且都是主流,中国相对慢一点。北京的男人很bloke,他们什么都可以聊,很有好奇心,对女人的态度也不是很害羞,但是打扮上还有落差。所以本地化就要做一些调整。在香港穿着上可能非常好,但思想上又很难放得开。我认为这样的杂志再走20年、30年都非常有潜力,FHM能够成功是可以预见的。Maxim和FHM我也很喜欢看。但它们的替代性很高,我一般不会两本都买,通常看当期那本的封面谁做得好就买那本。

  问:你曾经说过《男人装》是面子,《男士健康》是里子,怎么理解呢?

  答:在Menu2019s Health的读者群里,有个MH Bra曲线,28-35岁和20-24岁是两个高峰段。20-24岁这个读者群偏重两性与健身,两性多是侧重sex,而28-35岁这个读者群偏重健康,两性多是关于relationship,sex基本上了解得差不多了,差的是维护关系。 

  这是国际通用的状况,但在中国,sex这部分我们做的还是相对多。因为在中国好好去谈它的媒体还不多。在青少年时代,性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其实男人很需要这方面的指引,男人在性上的焦虑不会比事业少,因为事业上的焦虑你可以跟朋友交流,你可以从role model身上学习,但是性这个事情跟谁讲?坦白说,他们只能跟我们讲。在读者来信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男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觉得这只是13亿人口中的几千人,可能有上亿人,但是只有几千个敢问。

  问:但通常他们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去网上搜寻资料?

  答:有可能,但坦白说,我怀疑网络媒体的可信性。因为在发生这些问题时,都需要很好的建议。其实很多问题都不严重,但大部分男人都把自己想得比真实的情况更严重。去年《男士健康》做过一次阳痿的专题(阳痿这两个字你做得再大,也不能放在封面上),为男人排除电视和小广告给他们造成的误解,其实大部分状况根本不算阳萎,而且即使是也有很多解决的办法,我们介绍了5、6种治疗方法,可以手术也可以吃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价格。打比方来说,如果50、60岁有这样的问题,医生就不太建议开刀了,威尔刚一个星期吃2次,吃到70岁,也吃不了1000颗,不用花多少钱,根本不用担忧。太多的男人无法跟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不好意思问,而且女人也给男人造成压力,就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性是男人的一个问题,健康是另一个。为什么是28-35岁?因为你到了28岁,你的父母差不多就开始有一些健康问题了。自己的一些病也出来了,你的朋友中可能有人突然过世了。大学毕业时大家都一样健康,到了30多岁,你会发现朋友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是你找不到专业的杂志去看,男人喜欢找解决方案。这时候MH就给你一些建议。我觉得《男士健康》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看的杂志,但是会给你很大的安全感,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得上忙。

  我们常说《男人装》是你去酒吧玩时的一个好朋友,但生活中其它部分你需要《男士健康》,他就像大哥一样,你需要建议时会想到他。《男士健康》会真正照顾到男人的需求,务求给男人真正的建议,不做耍花腔的文章,尽量做到有根据,有专家说法。它建立起男人的信任感,并从内容到版式把这些都贯彻进去,它在全球的发行量这么大,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美国,像Maxim、Stuff、Arena、Jack这样的杂志有好几本,但只有一本MH,这是很妙的地方。所以《男健》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在国际在国内都是这样。

有产业明星的杂志才有卖相

  问:你觉得男性杂志在国内还有哪些空白?体育类杂志怎样?

  答:体育类杂志能做,但没办法做到那么大规模,美国把体育包装得太好,每一张图片都是一部大片,但国内拍的90%的图片都不是很好,这不全是杂志的问题,而是背靠产业的问题。比如说滑雪,国外杂志里滑雪装备都很漂亮,都是很好的厂商,拍起来也很好看。我觉得杂志翻起来好看是很重要的。但是国内滑雪场拍起来效果就差太多。同样道理,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贝克汉姆,中国足球界就有希望了。因为图片不好,大家看《体坛周报》就够了,再精致化的空间就比较小。现在比较高端的像《高尔夫》这样的杂志对广告商吸引力大,但如果是一般运动的话,有空间,但因为只是做某一个族群和兴趣,不会太大。

  问:除了上面提到的,你还会买哪些男性杂志?

  答:我会买英国版的T3、美国版的Stuff,T3主要是数码、玩具等科技产品资讯的,Stuff是美女+科技玩具,还有Gadgets,这几本我几乎都会买。玩具是给男人的礼物。还有Wallpaper跟Surface,香港杂志我也喜欢,比如milk。

问:Cargo在美国已经停刊了,在国内,男性maglog有没有市场?国内的生活资讯杂志能做起来吗?

  答:台湾的Cool进来了,香港的东Touch也进来了。这些都是街头杂志。这些情报类杂志在内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去哪儿去拍新鲜玩意,因为潮流杂志就是要够快速、够新颖。Lucky的成功在于买到杂志上面的东西很容易。但在中国我觉得比较难,第一是全国性的店不够多,第二是商品更新不够快。所以这种杂志需要相关行业的成熟才有可能。像在香港、台湾的这种地方,机遇是比较大的。商场无处不在,买到很容易,而且这个不违反男性习惯,包括我们做《男士健康》也是,什么都帮你找出来,你就不用去逛街了,帮你省时间。

  生活资讯类杂志也有空间,这些杂志背靠的是城市,活力大的城市就有市场。上海比较容易做,因为上海变化更快一点,北京比较慢,一个月出一本就可以了,这样的情况下情报杂志就很难非常火。

  问:你如何看待台湾和香港杂志人进入内地市场?

  答:我觉得台湾来的杂志人会比香港的更容易。一是沟通方面,台湾的普通话比香港更好,另一个是对杂志行业的想象。内地比较喜欢深度的内容,不能太肤浅。但在香港基本是非常商业的思路,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根本没有必要谈得那么深,即使要谈深也没有东西谈,会很痛苦。但是他们会包装、很有创意,做广告很棒,但是编务这一块,我觉得香港过来做会有些困难,除非纯视觉、纯设计的杂志。台湾正好介于二者中间,它有言之有物的部分,也有商业化的部分。

  问:你有这个转型的过程吗?为什么你会选择来内地的杂志做主编?

  答:我没有这么人文,但还有些人文精神,商业操作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我觉得时尚杂志社应该吸引一些不同背景的人,让刊与刊之间的理念、冲击更多一点。现在也许需要一个台湾人的思路,也许三年后能够容纳一个香港的主编,说不定是一个老外主编。在时尚集团,应该能汇聚中国最精英的杂志人才和团队。

  到今年9月我来内地就4年了。在台湾做到主编的机会可能会比这儿多,但是你的杂志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要超越这个地域性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们谈的是或许某一天会做成什么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也许5年后就没有了。所以我希望来这里工作是一个起点。

林明谦

曾经,杨泽写过《骆以军VS.林明谦 电动玩具——想要吃下整个中国》这样一篇文字,在那个年代,林明谦在明知所有评审都一定拜读过《降生十二星座》这篇小说的假设之下,抱持一种想踢翻什么的气魄,写了一篇同样以电玩为题的小说《湿游戏》……

在台湾曾职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PC OFFICE计算机杂志编辑、年代资讯媒体总监、诚品书店网络部市场总监等。在大陆曾任职明星时代(晨星集团)编辑顾问、MAXIM国际中文版(南华早报)编辑顾问。著作有《从此我们失去联络》等三本小说集。现任时尚健康Menu2019s Health杂志主编。

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兼事小说、散文创作。小说写作路数偏向自剖、独白或心理叙述,颇能呈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味。他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带给读者焦虑的感觉,因为只有焦虑才会激出更多的思考。他的朋友褚士莹形容他像村上春树,那样漫不经心却才华洋溢。

推荐作家:林明谦

推荐理由:他的书写是一种游戏

作品特色:曾经很“后”骆以军,尔后差一点便是台湾最村上龙的小说家

曾经,杨泽写过《骆以军VS.林明谦 电动玩具——想要吃下整个中国》这样一篇文字,在那个年代,林明谦在明知所有评审都一定拜读过《降生十二星座》这篇小说的假设之下,抱持一种想踢翻什么的气魄,写了一篇同样以电玩为题的小说《湿游戏》,企图在文学奖的圆桌会议桌上踹上一脚,却意外踩进了自己创作生涯上一段晦暗的《后》骆以军时期。

另外有一段叙述,标题是《书写是一种游戏》。内文写着林真理子说:“在这世界上恐怕找不到像村上龙这么幸福的作家了”。说村上龙幸福,是因为他总是可以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玩乐。不论是去打猎、参加嘉年华会或是潜水、旅行,都能尽情享受。得到芥川奖之后,他接下来的工作五花八门:先后担任过导演、画家、音乐经纪人(引介古巴音乐),甚至还经营网络、撰写理财书籍。不过写小说始终是他的最爱,他自己都不讳言小说就跟麻药没两样。而他多方面涉略的兴趣,也常转入小说中,丰富文本内容。(本文刊载于诚品好读二○○二年九月号)

然后以下是关于林明谦:1970年生,台大哲学系,艺术学院戏剧所,做过电视台企划、记者、电台DJ、杂志编辑与大学讲师等多种职业,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出版过《左撇子的眼睛》、《挂钟、小羊与父亲》、《坠落之前,湿落之后》。最爱音乐、旅行与异国美食,喜欢和谦虚的人在一起鬼混,或抽根烟什么的,最大的希望有一天可以编出一个很有趣的漫画脚本。(摘自《从此我们失去联络》一书简介文字,再加上一点点补述)

骆以军过去在一个讲堂上透露说,他曾连同成英姝向台湾一家一哥级的文学出版社荐举林明谦,可以砸大钱把他捧成台湾的村上龙,最后,那样最美好的时机是被错过了,我们没有了台湾最村上龙的林明谦。然而同样总是可以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玩乐,以及能让写作像游戏般玩乐的林明谦,出版了《从此我们失去联络》,别再提及骆以军,也无关乎村上龙,此中只有最最纯粹的林明谦。 (编辑:于晓亮)

?

感情

?

林明谦,《时尚健康·男士》主编,林明谦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是曾宝仪的学长,也是她的初恋情人,两人相差3岁。2002年林明谦到北京发展事业。林明谦在台湾服过两三年兵役,写过四五本小说,也曾当过讲师做过编辑干过策划和市场总监。曾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联合报文学奖。

曾宝仪和黄子佼分手后,便到大陆发展,2005年她和林明谦在北京重逢,旧情复燃。2007年,曾宝仪被曝与林明谦相恋两年4个月后在北京订婚,不过,该消息遭到曾宝仪的否认。当时,林明谦也首度开腔谈论曾宝仪,他透露曾志伟已经见过自己,不过两人目前还没有结婚的打算。

2009年2月份,36岁的曾宝仪与林明谦再传婚讯。有媒体拍到曾宝仪与林明谦同游日本,同行还有林明谦亲友,可见不只感情稳定,她也被男友家人视为准儿媳妇。此次,曾宝仪坦言自己“不排斥结婚”,但是因为父亲的电影公司今年有新的电影开拍,所以对婚期暂无具体计划。而她的父亲曾志伟也表示,认可准女婿林明谦,并且认为婚姻需要的是缘分,强求不得。

?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