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采(物理学家) 简历 - 名人简历

人物简历

主要学历

  1. 1959年9月—1964年8月,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

  2. 1981年11月—1984年5月,加拿大 蒙特利尔McGill大学地质科学系研究生,地球物理专业,1984年5月得博士学位。

  3. 1987年10月—1988年9月,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博士后研究。

主要学术经历

  1. 1964年9月—1981年10月,原地质部物探研究所工程师、课题组长。

  2. 1984年6月—1991年11月,原地质矿产部北京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项目组长。

杨文采(物理学家) 简历 - 名人简历(图1)

  3. 1992年12月—1996年5月,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与化学勘查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4. 1996年6月—200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副总指挥。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研究

  在泛函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各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都适用的反演理论框架。改进了多种地震反演方法。以混沌理论、非线性地震反演方法,开拓了非线性地震反演的新方向。将该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矿产勘察及建设工程基础调查。对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性构造进行了预测,为后续的岩心钻探结果基本证实。根据第一手资料提出了陆—陆深俯冲的几何模式,得出了陆—陆深俯冲的规模和造成壳、幔相互作用的定量概念。同时,发现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内部存在全球罕见的水平层状反射体,改变了前人认为拉张区岩石圈地幔因缺乏反射为相对透明的看法。

研究成果

地球物理反演

  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地球物理反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84年回国后,杨文采应聘在北大讲授“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并继续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学中反演方法的研究。1989年,他出版了专著《地球物理反演与地震层析成像》,系统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跨孔CT

  杨文采还致力于将此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与矿产勘查及重大建设工程基础调查。20世纪80年代,他研究出基于弯曲射线追踪的跨孔CT方法,计算出了准确的波速层析图,为后续工程所验证,为地震层析成像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作出了示范。他还解决了冀东油田储层跨孔地震层析追踪、北京机场高速路立交桥墩质量监测等一系列疑难工程,把地震层析成像迅速推向实用。1990年,应中国工程勘察协会的邀请,他为地震层析成像工程应用编写了规范性手册。

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

  1996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组织(ICDP)成立,杨文采应邀担任第一届科学顾问组成员,审议世界各地科学家提出的申请书。同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开始筹备。1997年,他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研究中主持地球物理调查,负责钻探选址和孔区调查等全部地球物理工作。

  1997年4月,ICDP科学顾问组在德国开会,会上同时出现两份在超高压变质带进行科学钻探的建议书,杨文采即兴发言,改变了一些专家的看法。最后,中国得到资助。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选址国际会议”上,他论证了大陆科学钻探的最佳选区,得到与会中外专家的赞同。在该工程的先行研究中,他提出了新的处理准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中心。他结合物理学和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岩性、构造进行了预测,基本上为后续的钻探工程所验证。

论文专著

  1996年以来,他和同事们发表了50多篇论文和三本专著,已为《Science》、《Tectonophysics》等国际性地学期刊文献引用。作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科学顾问组成员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组PI成员,他曾8次应邀去西方及台湾做报告,为日本《岛弧》等学术期刊审稿,并被聘为31届国际地质大会K13专题召集人。2007年7月,他获ELSEVIER国际出版公司 “2003-2007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作者奖”,其发表在《Tectonophysics(大地构造物理学)》期刊的论文:“中国东部水平地幔反射:岩石圈减薄的证据”一文,被评为该刊近四年引用最多的论文。

国际学术任职情况

  1.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科学顾问组顾问(ICDP-SAG), ICDP执委会邀请, 1997-1999.

  2. 31届地质大会K13组召集人, 国际地科联邀请, 1999-2000.

  3. 英国皇家学会特别会员, 1987-1988.

特别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公开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如有侵权及违法信息请联系qq客服处理,3372575805谢谢合作!